• 神经科学家:同时执行多任务处理不可取

    很多人希望同时干好多项工作,但科学家人为,人脑的设计并不支持多任务处理。
    2016-12-14
  • 差一点放弃科研的他,发现了抑癌基因的关键

    今年,拉斯克基金会将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了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William Kaelin)教授、牛津大学的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Ratcliffe)教授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Semenza)教授,以表彰他们在揭晓氧气相关信号通路上的贡献。
    2016-12-06
  • 这名36岁的科学家,掀起了纳米医学的新浪潮

    20多年前,当只有15岁的张良方考入清华大学时,纳米医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于概念。而如今,张良方已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系的一名杰出教授,并与他的科研团队一道在体内靶向给药领域做出了诸多突破。2013年,他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名35岁以下的创新者”榜单;今年,他也成为了美国《大众科学》杂志评选的“THE BRILLIANT 10 OF 2016”中,唯一一名华人学者。
    2016-11-29
  • 青年科学家之困,调查显示高达65%的人考虑过放弃研究!

    此外,约1/3的人感觉对他们的评价完全基于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另外1/3的人表示,他们发表过自己并不感到自豪的论文;16%的人表示,他们曾在科研中抄近路。而且,有高达65%的人表示,他们考虑过放弃研究。
    2016-11-27
  • 这些生物学家,称得上“xx之父”

    作为一个平凡的小卒,对于行业中大神级别的人物总是充满了膜拜之情。这些大神中更有出类拔萃者,在领域内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人们通常会给他们冠以"……之父"的名号,以此来形容其独一无二的江湖地位。在生物领域里面,也有这样一些令人崇敬的"爸爸"们,他们的大名和科研成就,你都知道吗?
    2016-11-27
  • 我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抑郁症先找到了我

    2008年,当抑郁第一次威胁到她的事业时,Rachel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为了启动一项新研究,这位心理学家每天要工作14-16个小时,同时还要监督12名研究助理。在空闲时间,她还要筹划自己的婚礼。
    2016-11-22
  • 一款战争中催生的新药,以及一名拯救了数百万生命的科学家

    二战期间,一款药物也同样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由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教授在实验室中偶然发现的青霉素在二战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将大量伤员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很少有人知道,将青霉素推往应用的英雄其实另有其人,也不清楚这一过程背后有着多少艰辛。
    2016-11-19
  • Nature:科学家对美国大选结果作何反应?

    共和党人特朗普,在11月8日的民意调查中已经落后于他的民主党对手Hillary Clinton(希拉里),但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美国总统大选胜利。《Nature》杂志收集了科研人员对“特朗普当选为下一任美国总统”的不同反应。
    2016-11-12
  • 华裔女科学家鲍哲南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第十九届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日前揭晓,70后华裔女科学家鲍哲南教授代表北美洲获此殊荣。据悉,这一奖项是为了表彰她对可用于消费类电子产品、能量存储和生物医学应用领域的新型功能性弹性高分子聚合物的开发做出的卓越贡献。
    2016-11-08
  • 女科学家到底去哪儿了?

    直到被问到那个自己答不上来的问题,33岁的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才意识到,科研圈内存在严重的性别失衡问题。
    20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