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11月6日披露,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毅刚教授领衔团队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教授合作,采用取向碳纳米管材料,构建了一种新型心脏补片,可重建心肌受损区域的电传导功能,从而改善心功能,为心梗后心脏衰竭的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
据知,这个创新性“补心”构想已作为封面文章,刊载于最新的国际权威杂志《Advanced Materials》上。
李毅刚教授表示,这虽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已坏死的心肌,但有望建立一种新方法,取代坏死的瘢痕组织,使非同步收缩的心肌同步化,从而延缓心力衰竭,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概率。
据了解,心肌梗死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成年人心肌细胞一旦损伤、坏死便很难再生,坏死的心肌会逐渐被纤维瘢痕组织替代。李毅刚指出,新形成的纤维瘢痕,不仅会导致心室重塑和心力衰竭;还缺乏良好的电传导功能,使受损心脏的电传导速度减慢,易诱发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据介绍,在治疗心肌梗死方面,目前,包括药物、溶栓、介入、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等在内的临床治疗方法,尽管能够改善心功能,但无法从根本上修复受损心肌、阻断病程进展,最终仍归于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
据悉,对于大多数心衰终末期患者而言,心脏移植仍是最终治疗手段。但由于来源有限及免疫排异反应,供体远远无法满足实际临床需求,专家学者们正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李毅刚透露,此前已有的心脏补片难以完全模拟天然心肌的取向分层结构、电信号快速传导和心肌同步收缩。
研究团队发现,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质量极轻、柔韧性良好、导电性优异等特质,作为“骨架”培养心肌细胞,不仅能诱导心肌细胞向同一个方向生长,形成有效的信号传导通路,还能改善相邻心肌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实现心肌细胞的同步收缩,进而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发生概率。当日,该团队演示了这一新方法的多点同步起搏功能。
《Advanced Materials》杂志方面认为,这一新发现或在心脏再同步化、心梗患者治疗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李毅刚对记者透露,相关研究还将持续进行,未来将在大动物心脏上进行模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