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个天赋基因检测

2017-03-07 06:00 · brenda

“天赋基因”检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8年,由于商业机构的大肆宣传,令天赋基因检测在美国掀起了热潮,后来却由于缺乏科学依据以及不符合伦理而被叫停,兜兜转转近9年后,相同的概念在中国开枝散叶。


近两年,随着美、中等世界强国相继宣布启动精准医疗计划,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成熟,检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最初的基因检测领域主要集中于遗传病诊断、出生缺陷防控、遗传性肿瘤的患病风险评估及个体化用药指导等医疗领域,杠杠的低调实力派。而今市场名目繁多的检测产品层出不穷,市场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将基因检测推上了神坛。在各类被神化的基因检测产品中,噱头最足的,无疑是“天赋基因”检测。

古试抓周卜志趣,今测基因预天赋

自魏晋时代以来,东亚国家都流行着一种新生儿周岁时“抓周”的风俗,以验贪廉智愚,卜前途志趣。然而,抓周有风险,其预测的准确率我们不得而知。21世纪的今天,更神奇更“科学”的方式出现了:“天赋基因”检测!一些声称能进行天赋基因检测的商家告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中国家长们:“你的孩子一生下来,我们就能预测出他会不会是下一个短跑冠军博尔特、歌坛巨星Lady Gaga或是物理学家霍金”(引用自某相关产品广告)。

前段时间,某拳王家庭在微博上晒出了其小孩在国内某基因检测公司进行的天赋基因检测结果,并表示要根据小孩的先天天赋来个性化培养。短时间内引发了各路营销号、育儿大咖号以及网民的关注讨论。前不久,英国《每日电讯报》对中国天赋基因检测现象的一篇报道再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报道,一位家长让孩子放弃参加围棋课程,转而学习击剑,是因为一份所谓的天赋DNA报告告诉她,她的孩子不会在那些需要运用更多脑力的活动上有什么出色表现。而另一位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她的两位小孩都被检出具有绘画天赋,这位母亲便为他们选择了艺术课程。

前拳王家庭晒娃天赋基因的微博营销事件,后有英国《每日电讯报》走访公司报道,天赋基因检测渐渐走进了众多宝妈奶爸的视野。

只要是科学,就能够被懂得,拨开迷雾,走下神坛,一切就好判断了。

什么是天赋基因检测?

“天赋基因”检测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08年,由于商业机构的大肆宣传,令天赋基因检测在美国掀起了热潮,后来却由于缺乏科学依据以及不符合伦理而被叫停,兜兜转转近9年后,相同的概念在中国开枝散叶。

据某些公司宣传,天赋基因检测是针对少年儿童进行的基因检测,通过唾液采集器或口腔拭子进行样本采集,用基因检测的方法,分析某些特定的基因位点,以“找到孩子的先天天赋”,待基因检测结果出炉后,再由资深专家进行综合评定,生成一份生动、详细的宝贝培养指导计划。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二三十家机构,无论规模大小、检测水平优劣,都号称能进行天赋基因检测。整套检测的费用在几千到几万余元不等。所检测的项目,少则三五项,多则几十余项,在不同的检测公司中还有不同的名目,真可谓基因渐欲迷人眼,一纸天赋定英才!

但不得不“夸”的是,这些开展天赋基因检测的商家普遍都具有善于捕捉市场热点的敏锐慧眼和优秀的文案营销能力:当国家“二胎”政策放开时,商家立即推出针对二胎妈妈的“情商基因”检测,由此来分析个体的情绪控制能力、抗压能力等,进而判断其是否还适合孕育多一个宝宝;当雾霾危机笼罩全国各地,空气污染频频爆表时,商家又顺势推出“抗雾霾基因”检测,来判断受检者的抗雾霾能力和提供个性化防霾措施……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还有“早恋基因”、“网瘾基因”等检测,俨然一副“欲把天赋比西子,淡妆露馅浓妆演”的姿态,然而卸掉浓妆后的“天赋基因”能否经得起推敲呢?

“科学”教你如何因“基”施教??

商家号称,这些位点是科学家在智商、艺术、运动等方面天资优异人群和正常人群基因数据的对比中筛选出来的。一旦发现受检孩子的基因与某领域“知名大家”的基因型别相似,便得出其具有从事该领域天赋的结论。而在检测过程中,究竟是何种资质的专家、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评定,以及用哪些数据库进行比对,商家多会含糊其辞,语焉不详。

先且不说很多检测报告中根本没有提供参考文献,所列文献与检测项目毫无关联的现象亦比比皆是。在一份针对“记忆天赋基因”的检测报告中,该公司引用了一篇影响因子高达13.314的文献[1],乍一看似乎有理有据,然而,这篇文献所研究的SNAP-25基因却并不在报告基因列表中。而报告中引用的另一篇关于FADS2基因的文献[2],不仅涉及基因不在检测列表内,其研究的内容还是脂质代谢的差异调节母乳喂养对儿童智力的影响。由此,令人不禁怀疑:这些标榜着“大数据和国际数据库支持”、“百分百科学”的天赋基因检测,到底有无权威文献可供参考?所列文献中的基因与检测“天赋”到底相关性如何?

据调查,大部分开展天赋基因检测的公司,在预测学习能力天赋时,都会引用一篇2006年的文献作为检测CHRM2基因的依据。在这篇文献中,作者肯定了CHRM2基因的多态性与智力有显著关系[3],但其中所涉及的样本仅仅是基于304个荷兰家庭中的667人,凭此就将其作为中国儿童智力预测的参考依据,是否过于草率?

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虽然打着科学研究的牌子,但其实是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其片面地将关联关系,当作了因果关系,给大众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检出了相关基因,就等于有天赋。举个例子,将一定数量的音乐家选出来做基因检测,统计出这些音乐家与普通人在某些基因位点上的差异,进而推测有优势基因型的人更有可能成为音乐家。然而,优势基因型≠音乐家,有相当数量的音乐家亦有可能携带“劣势”基因型,更不用说携带“优势”基因型但没有成为音乐家的普通人了。基于这种“科学”理论基础,让孩子做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岂不是误人子弟?

为了忽悠大众,另一方面,“天赋基因”检测还选择性忽略了样本量的影响。在天赋基因检测中,大部分商家会引用一些文献作为评定和判断的参考依据。乍一看,可能会让人觉得天赋基因的确是有科学基础作支撑,显得有理有据;但只要对其稍加分析,就能发现这部分文献,都存在样本量过小、样本类型单一、缺少大数据支撑的问题,即管中窥豹、以蠡测海。这类某种基因与某种能力相关的定论,很可能只成立于受检测的这小部分群体中;换句话说,当样本数据量一经放大后,就会发现结论并不成立。

无论是何种基因的检测,我们都应该考虑到统计学中由数据导致的假象。任何一项基因检测,其科学性都是建立在大规模群体调查以及循证研究数据基础上的。目前,针对“天赋基因”检测的已发表权威论文少之又少,而在这些凤毛麟角的文章中呈现的样本量更是缺乏说服力,所反映的统计结果也并不显著。

科学看待“天赋基因”

在天赋基因检测中,目前开展最多的是运动基因检测。其中两个最常检测的基因分别是ACTN3基因的R577X多态性,以及ACE基因的I/D多态性。

华大基因的王威博士,曾针对这两个运动基因,进行了详细调查及具体分析。目前大量研究显示,ACTN3与ACE基因的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确存在相关性:ACEI/I基因型与体能相关,而 ACTN3R/R基因型与速度及力量相关。证明的方法就是运动员群体中某种基因型的比例高于普通人。

然而,王威博士指出,这种相关性并不等同于因果关系。尤其是当这些研究报道都是基于小群体样本、或特定群体样本而进行的统计学研究。一方面,人类运动能力由多基因决定,除运动系统外,还与神经、循环、呼吸系统等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这类已经发现的相关基因对运动能力的贡献实际上十分有限。以ACTN3为例,R/R型的人成为卓越运动员的可能性相比其他基因型仅增加20%。

事实上,研究表明,在13亿人口中,ACTN3R/R基因型的人预计有3~4亿,但只有极少的人能够成为卓越运动员。

随着研究积累,特别是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新型工具应用于运动医学研究,运动相关基因的数目无疑还将增长。例如,华大基因高原医学团队通过外显子技术,发现EPAS1基因对于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有重要作用[4],这一成果发表于2010年的《科学》杂志上。由于EPAS1基因与缺氧及血红蛋白生成密切相关,也应当属于运动相关基因。

总的来说,尽管天赋基因检测的判定依据来自部分科学论文,但对其的研究仍是目前基因行业充满争议的领域。伴随基因研究手段的不断成熟以及其运用于相关能力领域的遗传学研究,未来定会揭示更多信息。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所谓通过检测几个基因就能预测天赋的说法,仍然缺乏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天赋基因深陷伦理困境:是爱他还是害他?

同时,天赋基因检测涉及的伦理问题亦不可忽视。华南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郑文岭教授表示,“正是因为天赋基因检测与人类的行为模式、心理、精神等一系列问题息息相关,如何处理其涉及的伦理问题才需要格外谨慎。”

哈佛医学院遗传与基因组学中心顾问祁鸣教授认为:“基因检测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有利性与无害性,这类与伦理道德相悖的检测项目我不主张开展,因为这对家长和孩子都是沉重的精神包袱。”

有家长亦在国内某母婴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我怕会形成误导和心理暗示,这个结果不是百分百准确,如果将来孩子没有在这方面变优秀,那是因为测试不准还是因为孩子不够努力?”

对于如今市场上鱼目混杂的所谓“天赋基因”检测,先不论检测结果是否科学,一旦家长相信孩子在某一方面具备超于常人的潜力后,是否会不顾孩子的兴趣一味培养灌输?在基因水平上的天生薄弱,又是否可以作为失败的借口?虽然家长的态度大多比较理智,但最终检测结果对于整个家庭生活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让孩子做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是爱他还是害他?宝贝的成长只有一次,切莫在伪科学的道路上,头也不回,越走越远!

本质来讲,对于天赋基因,我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忽悠,一种噱头,一种营销手段,甚至是一种“高科技陷阱”。它违背了基本的科学道德,甚至有可能,将正在冉冉升起的基因检测行业拖入困惑、懊恼、指责、质疑的深渊!

监管空缺造成乱象

另一方面,天赋基因检测的走红,还可能是由于国内基因行业监管的空白,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法规条例对其进行管理造成的。根据国家卫生部出台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版)》,基因检测内容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即目前运用较广的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突变、遗传性肿瘤基因以及用药指导等相关的检测,并没有明确的文件内容允许或批准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进行。

济南大学生物学院教授甄二真则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称,据他了解,目前市面上基本没有正规的天赋基因检测公司。“我曾听业内人士说过,上海有的基因检测公司管理非常混乱,公司的人根本不对样本进行检测,他们就坐在办公室里面自己编检测报告。”

这类消费性质大于临床性质、娱乐性大于科学性的检测项目,恰好就是钻了监管上的空子。正规的基因检测既需要国家监管部门的审批,也需要专业的遗传咨询师对报告进行解读和心理辅导,其中的科学性、伦理性都需要得到保障。天赋基因所检测的那些种种,就像是举着高科技大旗的“基因算命”。

科学认知,正确引导

美国遗传咨询师、华大基因荣誉教授关悦博士表示:若要找和天赋基因检测相似的产品,比较相近的是23andMe提供的个体特征检测项目:你是否适合短跑,是否适合喝咖啡,但它们引起的争议远远小于天赋基因。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个体特征比较容易观察,可以做量性的标准化评估,而且检测结果大都没有预测性。相比之下,天赋是一个很难衡量的变量。什么样的人算是有音乐天赋,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连答案都无法统一标准,怎么能科学预测哪些因素能答对题?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科学基础的基因信息,如果大众想了解自身基因情况,就像了解身高、体重、祖源等信息一样,当然是个人的知情权利,但前提是需要大众对这些基因的检出意义、检测局限性有充分的认知,同时要有正确的健康观念。天赋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涉及多个基因协同作用,还存在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正如身高体重一样,这些基因型信息仅仅是一个指标,还不足以对一个人的天赋进行鉴定与预测,尤其是对儿童,需要特别谨慎。

基因检测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从业者应该意识到自身所被赋予的社会责任,对行业的健康成长给予呵护、支持和保护,而非因为商业利益,披着“科学”的外衣,透支着大众的信任,罔顾着儿童的心理与成长,将基因产业引入歧途!

而如何更好的利用基因检测技术,降低出生缺陷率,把肿瘤的预后生存做得越来越好,帮助更多的家庭,救助更多的病人,实现“基因科技造福人类“这才是我们的愿景与使命。

There is no gene for the human spirit

推荐一部1997年美国的科幻电影《千钧一发》:电影中的未来世界,生物科技的突飞猛进重塑了世界的规则和偏见,影片中男主角一出生就被贴上loser的标签,遭遇各种歧视与不公,而他不懈拼搏所要证明的是,即使有一天基因科技能够预测我们的性格能力,电脑程序能拆解我们的情感思想,而他仍然愿意怀揣梦想努力前行,去创造自己那充满可塑性的未来。

保守者因循守旧,探索者勇攀高峰。法国作家左拉曾说道:“生命的全部意义即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事物。”想要孩子在某领域有所建树,其实更需要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心观察和引导。音乐、艺术和体育对孩子而言都应该是值得一点一滴去学习、探索的事情,而不应该变成“你将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或是“放弃吧,你的基因决定了你不会成功”。孩子们难道就不能选择拥有一个开放式的未来吗?仅凭一纸报告就开始规定孩子还未展开的人生,那么生命岂不太无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