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Church:用CRISPR终结“转基因”

2016-08-04 06:00 · 李亦奇

近日,哈佛大学遗传学家George Church表示,随着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生物工程食品大多数是经过“基因编辑”修饰的,“基因编辑”技术将会终结“转基因”的历史。

7月29日,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国家生物工程食品披露标准》的法案,对生物工程食品确立了强制性披露标准及实施方法和规程。哈佛大学遗传学家George Church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以“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生物工程食品大多数是经过“基因编辑”修饰的,“基因编辑”技术将会终结“转基因”的历史。

当GMO不再是GMO


George Church教授

为什么一种作物被称作“转基因”?

哈佛大学遗传学家George Church教授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的理解是将外源基因通过质粒载体转入了目标生物组中。

为什么人们要“反转”?

Church教授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反转”人士担心转入的外源基因引起生物特征的改变会给人类造成伤害;另一方面,“心机boy”为了自身产品大卖而做出的“对比式”营销宣传。

如今,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不转入外源基因,直接基于作物本身进行基因调整。

不同于将细菌中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中,以ZFNs、TALEN和CRISPR为主的基因编辑新方法,可以较高效地将一个G(鸟嘌呤)替换成一个A(腺嘌呤)。

尤其是CRISPR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细菌具有保护自己免受病毒侵害的机制——制造识别病毒和切断它们 DNA 的分子机器,来杀死这些病毒或弱化功能;但直到2013年,科学家才将这种技术,逐步运用到了农作物以及人体中。

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农业部,通过CRISPR等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开发的下一代产品不属于“应当受生物技术法规服务局监管的范畴”,即不再将其归类到转基因生物中了。

如美国Calyxt公司利用TALEN技术降低土豆中天门冬酰胺和单糖的含量,不让切开的土豆变黑和减少高温烹饪时产生的致癌物质丙烯酰胺,使得土豆既能够耐冷藏,又能在烹饪时产生较少的致癌物质;杜邦公司利用CRISPR将自然存在的糯玉米性状直接引入最优秀的杂交品种中,培育出与传统玉米非常相似的新产品,解决了糯玉米产量低的问题;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工具进行遗传修饰的蘑菇也不再受监管。

从生物技术角度而言,这些通过基因编辑的植物都是进行过插入、删除或改变目的基因的,但这些技术可以精确地在植物基因组上的特定位置进行操作,且不留任何痕迹现在,因此它们不再是“转基因”的范畴。

当基因编辑被贴上另类标签

Church教授有一个担忧,他担忧那些“心机boy”又会站出来,将“基因编辑”贴上另类标签。

一般情况下,任何可以贴标签的东西,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比如,“不含胆固醇”的薯片(事实上:薯片从来都没有胆固醇)标签就能比不贴标签多卖出几袋。

Church教授认为,人们对安全性科学研究的有意忽视,他们为基因修饰过的产品和修饰过的产品画了一条明确的界线,尤其是在食物上。

虽然我们知道,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之间并没有很大差别。

不得不担忧,当基因编辑的食品也铺满货架上,可能会有一些商家打出“非基因编辑”食品。

Church的愿景:技术消除争议

Church教授表示,如果当基因编辑被贴上另类标签后,大家再回过头来看转基因,会觉得非常可笑的。

毕竟在面临生死大事时,即使最狂热的反转人士也是支持转基因的,比如他们并不会拒绝通过转基因技术在细菌中生长的人类胰岛素。

Church教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人都能明白,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几乎都是基因工程产品,它们存在于我们的空气里、身体里以及药品里。那时候我们或将消除“转基因”的争议;因为,我们拥有CRISPR。

推荐阅读:

We talked to a Harvard geneticist who thinks this unlikely ingredient could end one of the longest-raging food wars once and for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