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者说:不要用管干部的方式管科学家(罗永章、裴端卿、雷鸣、朱岩梅……)

2016-03-07 06:00 · wenmingw

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当前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原创能力的重要路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历史性交汇,被推至科技大潮风口浪尖的中国,需抓紧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


抓紧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

中山大学副校长马骏:原创科技创新中,基础创新主要是源自于高校,而技术创新则多源自于企业。基础研究是原创科技的基石,政府需加大对前端科研领域的投入。而对技术创新,如果一味采用补贴的方式,容易让企业对政府产生依赖。

中国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国家对于原创科技的投入应当有主有次、分清轻重。对于具有国家战略需求的领域应加大支持力度。如青蒿素,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奖项认可,更帮助非洲等国人民远离疟疾侵扰。未来,在这样的领域,国家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科研成果涌现。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经理孙奇:现在科研领域最大的问题是,部分人为申请到项目,刻意夸大成果,以后能否考虑将拨款与研发成果结合更紧密些。尽可能地减少100%国家拨款,资金支持要精准,实现国家拨款占少数,企业占大头,确保技术研发取得实效。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我们在半导体行业投的钱不少,但没做起来,只能做芯片封装等低端行业。问题在于政府在布局这一项目的时候,过于重视“短平快”,不重视打基础。真正实现突破是需要积累的,对科学技术的期待不能过于急功近利。

清华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孙家广:现在很多科研成果还是虚,落地少,老百姓得实惠的少。在机制上,需改变当前用论文和获奖来评价科研或科研成果的办法。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采用“以测代评”的遴选标准可能更有利于成果出新。

简化行政审批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我所在的抗肿瘤蛋白质国家工程实验室自主研发了“滴血测癌”检测试剂。这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全新肿瘤标志物,但在产品获批后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和团队在各省物价部门、卫生部门和医院之间来回“跑章”,虽然目前已经引起领导和部门重视,但潜心研发的产品在最具竞争力的市场窗口期,被雪藏在繁冗的报批文件中,真让人痛心。

北京大基康明医疗董事局主席孙启银:精准医疗是现在国际医学界普遍认同的疾病治疗理念。不仅能够靶向治疗患者疾病,还能够降低诊疗费用,减轻社会负担。但一直以来,PET/CT和PET/核磁等都没能进入国家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和地方医保范畴内,业界多次呼吁也没有效果,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注。

华大基因执行副总裁朱岩梅:生命科学领域目前在国家战略中还不够受重视。战略布局不到位,政策就受限制。我们自主研发的通用型测序仪,测出生缺陷、肿瘤、病毒,精准灵活、简易快速。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仪器却苦苦等待审批,一直没能上市。审批晚一年下来,上百万个出生缺陷的孩子晚一年被发现,千亿元产业机遇就晚一年被挖掘。

保障知识产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桥:尽管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但当时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急于将青蒿素研究成果发表论文,被外国抢注了青蒿素专利。由于没有专利,目前我国仍只是廉价原料供应国。我国发展中医药产业,再也不能吃丢失青蒿素专利的大亏。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主任袁学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应该体现在对国产自主知识产权设备的支持上。现在对国产设备的利用不够。以生命医疗领域为例,超过5成以上的科研经费被用来购买国外设备,一些设备买回来甚至没用过几次,发表几篇文章算作科研成果就被搁置了,对国家科技水平提高并没有产生实质作用。

完善相关标准建设

北京旷世科技有限公司CEO印奇:在很多原创科技领域,中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以人脸识别为例,目前国内公司对该项技术的掌握和研发进度,已经超过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需充分利用领头羊的优势地位,尽快完善和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掌握国际话语权。

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想要证明中国高铁技术世界第一,就必须要有世界第一的高铁制造运营标准。高铁制造运营标准要像飞机制造业的适航标准一样,涵盖范围广、内容齐全。如果我们能够抢先于日本和德国等国率先拿出这一运营标准,中国高铁将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加大引进高端人才

中科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主任雷鸣:国家实验室需要产生实际效果,需要“让科学家做主”。行政管理只要做到验收成果和法律监督就可以了,用管理干部的方式管理科学家,是管不出世界一流的领军者的,也吸引不来高端人才。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所长裴端卿:想要在原创科技领域取得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全球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目前我国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人员还不如美国哈佛大学一个高校的科研人员数量多。科技的关键是思想的碰撞,要像磁铁一样将全球的高端人才和研究力量吸引过来,帮中国解决创新问题,解决人类共同问题。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中国人的梦想,是让全球变为自己的创新工厂。不必局限于所有的创新都在中国发生,只要所有权在我们手中就可以。中国需要建立全球创新共同体,以中国为主导,投入资源,让全球性的创新团队体系进行研发,让全世界的一流人才都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智囊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