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发布首份共识:同时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推荐这类药物

2018-11-29 09:55 · 李华芸

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近日发布了首份专家共识决策路径文件,针对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糖尿病新疗法在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T2D)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成人患者中的治疗决策给出了指导意见。该文件已于11月26日发布在ACC网站,并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本文转载于“新浪医药新闻”。


根据该文件,对于同时患有T2D和ASCVD的成人患者,考虑在临床随访时启动一项医生-患者对话,讨论关于两类糖尿病新药的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GLP-1RA和SGLT2i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两类糖尿病新疗法,在T2D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患有心血管疾病的T2D患者群体中能够降低心血管风险。GLP-1RA作用机制与天然激素GLP-1类似,可促进患者进食中机体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控制血糖水平;SGLT2i则独立于胰岛素发挥作用,在肾脏中选择性抑制SGLT2,阻断肾脏中葡萄糖的再吸收作用,将过多的葡萄糖通过尿液排泄到体外,达到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而且该降糖作用不依赖于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

根据最新文件,在GLP-1RA药物类别中,来自诺和诺德的Liraglutide(利拉鲁肽)被ACC推荐作为首选的GLP-1RA;而在SGLT2i药物类别中,来自勃林格殷格翰-礼来糖尿病联盟的empagliflozin(恩格列净)被ACC推荐作为首选的SGLT2i。因为在大规模心血管预后研究中,这两个药物在治疗患有心血管疾病的T2D成人患者方面已明确证实可降低心血管(CV)事件风险。


以下是该文件的部分内容节选:

1、SGLT2i选择有哪些?为什么首选empagliflozin?

目前,SGLT2i已成为T2D临床治疗上一类重要的新口服疗法。在T2D患者(大部分同时患有ASCVD)中开展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两个SGLT2i(empagliflozin,canagliflozin)降低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心衰(HF)住院风险,其中empagliflozin还显著降低了CV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这两个药物也同时对肾功能有积极作用。

在美国FDA批准的适应症方面,两款SGLT2i也存在一些差异,除了治疗存在CV疾病的T2D成人患者外,empagliflozin被批准用于降低CV死亡风险;canagliflozin则被批准用于降低因CV疾病原因引起的MACE(包括心脏病发作、中风或死亡)风险。


2、GLP-1RA选择有哪些?为什么首选liraglutide?

GLP-1RA在T2D治疗中也显示出降低心血管风险的益处。目前,已有6个GLP-1RA药物获得FDA批准,其中4个开展了心血管预后研究,但迄今为止只有Liraglutide明确地显示出显著降低CV事件风险。


3、首选SGLT2i还是GLP-1RA?

应根据优先考虑因素进行选择。首选SGLT2i,患者和医生的优选考虑下列因素:1)降低MACE和CV死亡;2)预防心衰住院;3)降低血压;4)口服疗法。

首选GLP-1RA则考虑:1)降低MACE和CV死亡;2)实质性降低体重;3)每周一次(静脉)给药;4)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持续<45ml/mim/1.73m2。


4、SGLT2i和GLP-1RA能否联合使用?

可以考虑。迄今为止,还没有临床研究调查SGLT2i和GLP-1RA联合用药治疗ASCVD T2D患者的CV受益。但从作用机制上来说,这两类药物对胰高血糖素具有相反的作用,提示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另外,将两类药物联合用药的现金成本可能会非常高。

然而,在一项28周临床研究DURATION-8中,每周一次exenatide(一种GLP-1RA)与每日一次dapagliflozin联合用药方案,与单药方案相比,表现出更大的降低血压和体重的治疗受益。有限的数据表明,糖尿病药物的非降糖作用可能具有叠加性。

将一种SGLT2i与一种GLP-1RA联合用药也符合当前的T2D管理指南。尽管这类组合尚未在临床研究中被证实降低CV风险,但如果在临床上适用,似乎有理由将两类药物联合用药。

原文出处:2018 ACC Expert Consensus Decision Pathway on Novel Therapies for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Task Force on Expert Consensus Decision Path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