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发作时,谁是掀动生命开关的人?

2017-11-30 06:00 · 张润如

在心梗来敲门的时候,能掀动生命开关的人恰恰是患者自己或家人,因为患者只有及时到达正确的医院,才能让医生发挥作用。


葛均波院士做报告

本文转载自“科学网”。

冬季是心肌梗死的发病高峰期。一旦心梗发作,救治需要争分夺秒,因为每推迟一秒钟都有可能与宝贵的生命擦肩而过。

通常患者或家属在这个生命攸关的时候都认为医生是“救命稻草”。殊不知,在心梗来敲门的时候,能掀动生命开关的人恰恰是患者自己或家人,因为患者只有及时到达正确的医院,才能让医生发挥作用。

“心梗的成功救治,涉及到院前,院中,院后三大环节的建设和衔接,而心梗发作时,比如在夜间,患者千万不要因为担心打扰子女睡觉而忍到天亮,而是应立即拨打120,否则会耽误宝贵的救治时间。同时医生层面,还应加强胸痛中心的建设,缩短首次医疗接触至开通梗死动脉时间,只有从全方位进行管理,才能有效提高心梗患者的生存质量,挽救生命。”在2017阿斯利康心血管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说。

心梗救治有“黄金120分钟”的说法,从发病至开通梗死血管如果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则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于已经发生心梗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此病发病急、病情重,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患者会因急性心肌缺血而死亡,所以心梗发作后,第一时间拨打120是最正确的选择。

因为急救医生进家门的一刻,就意味着急救的开始,医生诊断患者是心梗发作后,会及时给予双抗治疗,尽快对抗血小板的过度聚集,这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要任务。同时,急救车会通知具备心梗急救能力的医院,让医院开通绿色通道,为下一步的救治争取时间,做好准备,与院内救治实现无缝衔接。

“如果患者或家属自行开车,或打车去医院,不仅不能及时开始治疗,还有可能因为跑错医院而耽误更多的宝贵时间。”葛均波说。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国各大医疗机构之间对于心梗的救治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救治体系尚不完善,存在治疗不规范等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率大幅提升,但数据显示,急性心梗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和出院后两年内的结局并没有明显下降,这与患者到达医院的时间晚,院内救治水平不高,以及出院后的随访不及时有很大关系。

采访中,葛均波特别强调,心梗救治全过程中“总缺血时间”的重要性。他建议,在院前,要控制心梗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比如戒烟、降压、降脂、降糖等,从而降低心梗发病率,提升大众对心梗的早期症状的知晓率,一旦发现周围人出现疑似症状时尽早呼叫120,减少就医延迟。

在院中,重视抗血小板、抗凝“双抗”药物的规范化治疗,对于急性心梗患者,由于血管中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血小板起到了激活作用,因此,如果患者没有出血风险,双抗药物治疗要长期坚持。同时,医院层面要加速推进胸痛中心系统化建设项目,葛均波透露,未来3年,国家将打造1000家合格胸痛中心。

出院后,患者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适当锻炼身体,并定期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医生要做好患者的出院随访,提醒患者按照规范,科学的方法治疗。

医学上,有“无血栓无事件”的说法,即动脉血栓是心梗的罪魁祸首,因此,预防并减少心梗的发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开始抗栓治疗。对此,解放军总医院陈韵岱教授认为,对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有血栓发生高风险的患者,要延长“抗血小板和抗凝血”治疗时间。

“只有为患者提供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到疾病长期管理的全方位疾病管理方案,才能真正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冯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