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故事说起来并不复杂,也完美匹配好莱坞一贯的叙事逻辑:
1.出现恶龙,打破现世安稳。有一款叫达拉匹林(Daraprim)的抗艾救命药突然涨价55倍,从13.5美元/片涨到了750美元/片,背锅的是一个叫MartinShkreli的奸商,图灵制药的前CEO。
2.超级英雄出现,发生矛盾与冲突。一群悉尼的亚裔高中生不想看到人类就此陷入沉沦,冒着安全风险,开始了实验室里艰苦卓绝的配方破解之路。
3.屠杀恶龙,拯救公主和全世界。终于经过一年的捣腾,他们成功配备出了达拉匹林,还开源了自己的配方和实验方法。最重要的是,他们合成出来的3.7克药物的成本还不到20美元,在美国,这些重量的价格高达11万美元。
和你们一样,欧巴我也是看的热血沸腾,但是身为专利人的理性和职业敏感度又提醒自己,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故事的主角达拉匹林(Daraprim),专利到底归属谁家?
欧巴第一时间就去查了智慧芽专利数据库,其实这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老药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GertrudeElion在1952年研发出来,一开始是治疗疟疾用的,后来逐渐成为了抗击艾滋的重要药物。
要知道,药物的发明专利保护期只有20年时间,换句话说,此款“抗艾神药”早在70年代左右就已经走向“开源”了。世界上任何一家制药公司都可以轻易的在网络上搜寻到合成配方,并且以合法合规的理由生产这种在当下美国被卖到一盒10多万的“抗艾滋病”神药。
就拿中国而言,这种抗艾滋药物也就卖个几毛钱而已。
既然如此,它凭啥还能在美国卖这么贵?能卖掉吗?
古往今来,商品价格的高昂无一不是因为垄断造成的,而“抗艾神药”也不例外,但这次并不是专利垄断,而是“销售”垄断。
在美国,虽然每家药企都可以按照专利配方来生产大量的“达拉匹林”,但合法销售的企业就只有一家,这是美国药监局FDA在药品政策方面的一个规定。
当然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一直都是销售垄断,但药物的价格却始终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因为这毕竟是个市场行为,你贵太多,别人自然就不来你这里买了,开个车去加拿大买也不是很麻烦嘛,对吧。
那这个图灵制药,是怎么有底气一下子涨价55倍的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这位美国人眼中的大恶人MartinShkreli的背景了,他的另一个职业是对冲基金经理,尤其善于操作医药和生物技术行业股票。
Shkreli瞅准了达拉匹林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专利过期、治疗某种疾病的唯一特效药、取得生产许可的厂家少。收购达拉匹林后大幅提价,引起广泛关注,引发医药行业股价震荡,接着是卖空牟利。
所以,达拉匹林之所以价格暴涨,完全是场“华尔街之狼”的金融游戏。哦对了,Martin不久后被美国联邦检察官控告涉嫌“证券欺诈”等罪名抓了。
这群澳中学生的这个发现,算得上丰功伟绩吗?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达拉匹林”专利配方可以在网络上轻易的搜索到,包括合成公式、合成原料、环境要求等等核心要点都早已被公开到网络上了。
但这群澳中学生的合成实验还是有自己的创新之处的,把有毒的重氮甲烷换成了安全的异丁醇,属于改良实验。
当然那些媒体吹嘘的制作成本低廉(20美金)是过了,因为这仅仅是实验室的第一步,距离最终的上市还有很远。
就好比你不能买来一个苹果手机,把它一通拆了之后换了个方法拼起来,然后说喏,成本就100块,一个道理。
回过头来反思我们,能带来哪些启示呢?
1.尊重知识产权,是保证行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如果效仿印度政府强制药企完全公开药物专利,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民众获得普惠的医疗治疗,但从长期来看,这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只会重创医疗技术的发展。
2.但同时,关注过期专利,在规则之内合理投入研发资源从而获得质优价廉的药物也是利国利民之举。
比如下面这个截图就是欧巴通过智慧芽数据库检索到的一小部分抗癌领域部分即将失效的专利。
3.从合成工艺上寻求微创新。完全发明一种创新药往往需要巨大的研发成本,对一些中小药企来说,像那群中学生一样从工艺角度寻求微创新,从而规避专利风险,也是一条曲线救国之路。
这群悉尼孩子们的努力值得我们的钦佩和掌声,但这个世界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