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正式起航,5年内开展10万例新生儿基因检测

2016-08-15 08:50 · 280144

8月7日,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起了“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将在未来的5年内开展10万例样本的新生儿基因检测。那么这到底是个怎样的计划?主要针对哪些新生儿人群?哪些机构可以参加?对此,生物探索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周文浩副院长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双聘PI夏凡教授。


近年来,出生缺陷已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遗传性出生缺陷约占总出生缺陷的30%。新生儿筛查是出生后预防和治疗某些遗传病的有效方法,是在新生儿期对严重危害健康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实施的专项检查。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有利于尽早发现儿童所患先天性疾病,减少致残或致障情况的发生,减轻社会负担和家庭痛苦。随着技术的进展,新生儿遗传病筛查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些未知疾病逐渐得到揭晓。

目前,新生儿遗传病筛查已成为了科研界和产业界等的热门领域,已在多家医疗机构及第三方检验机构得到大力推广。然而,目前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标准不统一,中国特有新生儿基因组数据库尚缺乏,临床新生儿遗传病分子筛查与诊断指南还没有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检测标准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8月7日,在第一届遗传咨询师中级培训班开班仪式中,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起了“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

同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牵头在沪成立首个儿科临床遗传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将成为临床遗传学在儿科领域的里程碑,将促进上海在临床遗传疾病的病因研究、分子基因诊断、临床干预治疗和三级预防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于2011年组建分子基因诊断实验室,目前拥有一支由医师、技术员、研发人员和临床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在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的支撑下,前期已建立了100多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检测项目和20多种针对不同疾病相关基因组合(panel)的高通量测序检测技术,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遗传病诊断的试点单位,在儿童遗传病基因检测领域居领先地位。

那么“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是个怎样的计划?主要针对哪些新生儿人群?哪些机构可以参加?对此,生物探索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周文浩副院长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双聘PI夏凡教授。

1
什么是“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大概在6%左右,预防主要有三个层面,分别为孕前、孕期以及出生后。在新生儿阶段,很多遗传病的表型特征不是很典型,不一定能直接被观察到,周文浩说,“出生后即可出现的、已知病因的遗传病高达3500种,如果采用原来的手段,如串联质谱等仅能检测出几十种与代谢相关的疾病,这对于上千种遗传病的检测来说远远不够。”

迅速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对全基因组进行序列分析,为新生儿遗传病的检测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手段,他说,““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是在二代测序成熟的基础上在新生儿时期对几千种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筛查,找出能早期治疗的可能性对象,实现可防、可控和可干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三级预防,从而提高人口的健康水平。”

“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将是多机构共同实施和完成的一项工程,“我们设置委员会对纳入的机构进行规范化要求,希望联合全国各地医院,五年内完成10万例新生儿基因组测序,构建中国新生儿基因组数据库;开发适合中国新生儿的遗传病基因检测试剂盒,建立新生儿遗传病基因检测标准,促进新生儿遗传病基因检测的产业化;制定新生儿遗传病遗传咨询标准,联合医院进行遗传咨询培训,完善遗传咨询培训体系,”周文浩介绍说。

2
主要针对哪些新生儿以及哪些疾病?

“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主要针对两类人群,一类为重症新生儿,一类为普通新生儿,周文浩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患儿是遗传病的高发群,因而是该计划的首选对象之一;普通人群虽然看起来健康,但也可能是遗传病的携带者或发生者,一些遗传病的表型,如智力发育障碍是在发育中逐渐显现的,另外他们在健康发育以及药物反应上具有个性化差异,因此普通新生儿也是该计划的对象。”

目前,已发现的人类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畸变有3000余种,已确定的单基因疾病有7000多种,并且每年以10-50种的速度递增。那么“中国新生儿基因组计划”主要针对哪些疾病?

对此,周文浩说,“该计划主要针对三类疾病,一是针对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例如遗传代谢疾病、免疫缺陷疾病、智力发育障碍等,二是在中国人群中出现的特殊疾病,三是一些未知的疾病。”

夏凡说,“遗传病携带者筛查主要在孕前或孕中进行,这种筛查在新生儿发病率中只能覆盖40-50%,主要针对隐性疾病,而新生儿筛查还包含显性遗传病,这是携带者筛查不能涵盖的,也是新生儿遗传病筛查的重要意义所在,另外,新生儿遗传病筛查会覆盖所有的已知疾病。”

3
采用哪些技术?

重症新生儿和普通新生儿遗传病筛查采用的技术有所差异,夏凡介绍说,“于对普通新生儿,我们会采取检测包的方式,它们的成本会相对比较低,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对于重症人群,我们会采用覆盖量更大基因检测方法,包括全基因组测序。”

“对于重症遗传病,我们甚至国家也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找到答案,我们计划进行10万例检测,其中重症新生儿的比例可能在百分之一左右,同时我们还会综合儿科医院所特有的实例,找到确切的病因,”夏凡说。

4
哪些机构可以加入该计划?

中国的医疗机构众多,那么到底哪些机构能参与到该计划中来?周文浩说,“具有新生儿遗传病基因检测资质的三甲儿童妇幼保健院是最合适的机构,但目前开展新生儿遗传病基因检测的医疗机构越来越多,有些和基因检测公司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因而我们实行公开吸纳原则,任何具有新生儿遗传病基因检测资质的医疗机构均可申请加入这个计划。”

5
对社会及整个医疗水平有何意义?

出生缺陷是当今摆在面前的新话题,以前认为感染、早产、窒息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按照目前流行病学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北上广,遗传病是新生儿的头号杀手,也是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周文浩说,“如果一些疾病能在早期被发现并得到治疗,那么会大大减轻社会的负担。”

从儿科医疗水平上看,周文浩说,“这个计划对儿科医生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各个医疗机构处理疑难杂症会有更大的帮助。”

6
专家简介

周文浩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神经专委会副主委,上海生物工程学会新生儿分会主任委员等。主要聚焦新生儿遗传病诊断和干预、新生儿脑病机制和干预适宜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在国际、国内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先后获中华医学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

夏凡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双聘PI,临床分子遗传学专家,美国贝勒-米拉卡遗传实验室分子遗传诊断实验室主任。2008年至今,共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在国际权威杂志如Nature Genetics,American Jounal of Human Genetics,PLoS Genetics上以通讯作者,单独一作和共同一作的形式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 The Jounr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杂志以主要共同作者形式发表临床研究论文,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MAGEL2, AHDC1, PURA等基因的缺陷会造成神经发育疾病,其中AHDC1缺陷造成的Xia-Gibbs综合症是以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