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当美国“精准医疗”之风席卷中国,科技部启动中国版“精准医疗计划”。这是切实考虑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速慢、老龄化加重、各类重大疾病负担加剧等现状,以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效益为目的而推出的新型医学概念和模式。2016年3月,精准医疗作为重点专项和新兴产业被列入“十三五”规划。
事实上,在“精准医疗”“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以基因测序为核心技术、个性化医疗为基础目标的基因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期。以基因组技术和分子医学发展为支持,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在内的高发性疾病都已经或者将要被重大科研机构、医药企业列入研究行列,在致病机理、分子诊断、大数据预测、临床治疗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性成就。
4月5日,为共同交流、讨论中国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最新成果,由华夏基因、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主办的“基因生物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沪举行。会议上,中国基因治疗第一人、华夏基因专家组组长薛京伦教授作为嘉宾与大家分享了遗传学发展现状以及对人类健康管理的意义。
对于这位一直致力于遗传学研究、成功完成我国首例遗传病基因治疗的老教授,他对于当下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有哪些看法?在他而言,基因检测的意义和局限分别是什么?他担任华夏基因专家组组长的契机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生物探索小编对薛京伦教授进行了专访。
为更好的推行精准医疗战略,科技部、卫计委等组织特成立了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并在首次会议上决议将于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多家券商研报测算,精准医疗产业涉及的产业规模将达到上万亿元,直接相关的产业规模超过一百亿元。而这其中,基因测序作为支撑产业势必迎来快速发展。
从无创产前检测、新药研发到癌症防治,基因检测正将传统的"试误医学"向"精准医疗"转变,并与人类健康事业息息相关。数十年,基因检测技术在检测指标、时间、成本、精度上都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未来,基因技术将朝着普及、常规的趋势发展。
回顾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薛教授表示,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基因,试图掌握生命的密码,实现健康长寿的梦想。从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人类就踏上了解密基因的征程。随着测序技术、数据分析的提升和进展,我们已经能够实现个体化的全基因组扫描。科研院所、生物企业也相继开始布局健康产业,拓宽基因检测后续的健康管理,包括针对性的生活方式干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等等。
薛教授强调,当下取得的发展和成果,离不开科研学者、教育家的辛勤付出。而他在采访中,特别感谢了他的导师——谈家桢先生。作为我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谈先生在复旦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从1957年开始为国家培养遗传领域人才。薛教授表示,正是一代代科学家、教育家的努力,使得遗传学研究并不落后于其他国家,甚至于在一些方向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准。
但是,薛教授表示,市场一旦变大,肯定会出现鱼目混杂、质量不一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数百家基因测序服务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天津等省市,2015年几乎每周都有新公司成立。面对这一现状,他强调,国家需要出台有力度的管理政策,对产业统一管理、宏观调控、严格监督。只有这样,基因产业才能在健康、有序的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薛教授指出,未来除了科研技术的进步,我们还需要从国家层面,结合政治、经济等多因素,在稳定、健康的环境下加快基因检测行业对精准医学发展的促进工作。
现在,基因测序技术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医疗革命,重塑着疾病筛查预防、癌症治疗、医药研发等众多生命医疗新版图。但是,公众对于基因检测的认知度还欠缺,甚至于还存在一些极端认知,或盲目信从或完全否定。对此,薛教授结合自身从业经验,表示,科研成果临床转化需要做好宣传科普工作。
他认为,一些人对基因检测存在不正确认知,认为基因检测就是算命。这并不是老百姓的问题,而是意味着宣传工作不到位,意味着基因检测技术没有真正解决老百姓的问题。比如,患者接受了基因检测,却只是知道了患病概率。这并不能解决疾病、甚至于还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我们真正能够提供的服务,应该是根据基因解读报告,结合家系、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在临床医生、患者本身的共同商讨下,多方权衡后再做出合理而可靠的预防性措施。基因检测是对身体的解读,这种解读依赖于对疾病致病基因的挖掘。生命的秘密一直处于被探究的进程中。所以相应的,基因生物技术也在这种深度上不断更新、升级,从而实现精准化医疗。
国际国内都愈发重视将基因科研成果转化为医学应用,通过多年的努力,在治疗癌症、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及遗传病症方面都有了成功案例。但是,薛教授强调,由于资金、团队等限制,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无法顺利转化。国家也期望更多优秀的企业、团队联合起来,共同推进基因生物技术应用的进程,尽早提高现有医疗水平。
近年来,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突破性成果频出,为很多疾病,特别是之前医疗技术束手无策的疾病治疗带来了新范式。薛教授在肯定这方面成就对生物医疗发展促进的同时,也表示了担忧。他强调,新的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过程需要谨慎进行,包括安全、有效、稳定等方面都需要严格把控。这样才能不影响基础科研的发展,真正将其造福于人类健康。
未来,基因产业的发展要以百姓需求为方向,实现人民健康的长寿。
在此次高峰论坛上,华夏基因作为主场方首次向业界、社会公布了全线产品,包括基因检测、基因组健康管理及细胞治疗三大类。重点推出了基因组损伤诊断及矫正、NK细胞治疗项目。根据基因检测结果,结合这两大项目,为客户定制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
除了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导的身份之外,薛教授还是华夏基因联合创始人,并担任着公司专家组组长一职。当被问及与华夏的机缘时,薛教授表示,是受到导师谈先生的影响。谈先生一直有着将科研成果转化造福人类的目标。正因为国家培养了他们、国家项目支持了他们,所以将科研成果产业化从而更好地改善人民健康一直是他们的责任。
而华夏基因正扮演着平台的角色,将科研成果以产业化形式输送至社会,为大家提供健康指导服务。以华夏基因重点项目“基因组损伤诊断及矫正技术”为例,薛教授解释说,该项目从营养基因组学出发,整合营养物质与遗传信息,从营养摄取、代谢层面上为遗传物质营造一个个性化且适宜的环境,从而实现损伤矫正、提高健康。它并不能治疗疾病,而是针对基因组信息,结合其他生理指标、家系、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数据分析,评价个体遗传物质损伤程度,并找到造成基因组损伤的原因,针对原因设计出个性化营养素进行干预,起到缓解损伤、降低患病风险、延缓衰老的目的。
最后,谈及对华夏基因未来的发展预期,薛教授表示,造福人类健康的初衷不会改变。华夏基因将成为一个稳定的平台,包括科研、营销等多个团队在其中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共同努力。
薛京伦 简介
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遗传学专家,中国基因治疗第一人,华夏基因联合创始人、专家组组长。
从事医学遗传学教学科研50余年。1987年,在国家“863”计划资助下,一直致力于基因治疗研究,系统开展了血友病B基因治疗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2004 年起主持973 “基因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子课题(定点整合、原位修复技术及机理研究)项目研究。曾先后获血友病B基因治疗国家技术发明奖、何梁何利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