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癌症是重大杀手

2015-11-02 09:49 · 369370

《柳叶刀》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统计了1990年至2013年间的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数据。三十年历程,我国正经历着人口和流行病学巨大转变,尽管总体数量呈现良好趋势,但是人口老龄化、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等问题却不容忽视,依然是发展中的挑战。


2015年1月10日,顶级期刊《柳叶刀》发表一篇关于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GBD)的研究,调研了1990年—2013年间188个国家的年度死亡量,更新了人口统计数据,并评估各国的流行病趋势和公共健康状况。(参考文献: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age–sex specific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of death,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2015年10月25日,《柳叶刀》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上述文章的方法,调研了23年间我国的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数据,统计了240种特定死亡原因的死亡率,分析了1990年至2013年间的全因死亡率、死亡原因和寿命损失年(YLL),首次分析了我国各省的疾病负担,用于构建和评估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参考文献: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subn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中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国家妇幼保健中心、华盛顿大学健康评估研究室的研究人员采集了中国各省级的所有人口统计和流行病学数据,包括人口普查、人口调查、疾病监测系统、妇幼健康监测系统、癌症登记、死亡登记系统、传染病报告系统等。

生物探索小编对调研结果进行了编译和整理,具体如下所示:

1990年至2013年,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年人均收入从1,664元增长至41,908元。顺应经济发展潮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上升、全民医保体系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我国的公共卫生情况。总体而言,预期寿命全国平均增加了8-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990年的59‰下降至2013年的13‰。

寿命: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

主要死亡原因多集中于非传染性疾病

数据显示,我国大陆的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特别是,女性的预期寿命长于男性的预期寿命(除上海、澳门和香港)。其中,河北省增加了4-0年,西藏地区增加了14-2年。各省市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0-14岁的死亡率、15-49的死亡率、50-74岁的死亡率出现显著差异。

这样的差异同样存在于性别和身份的死因结构上。

相应的,寿命损失年在23年间也发生了变化,究其主要死亡原因,同样存在时间、地点的差异:1990年,有16个省份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呼吸道感染或者早产并发症,15个省份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脑血管疾病,而香港、澳门的主要死亡原因是缺血性心脏病。2013年,27个省份的主要死亡原因是脑血管疾病,5个省份是缺血性心脏病,而香港是肺癌。

特别注意的是,比较与1990年,2013年几乎所有省份,车祸位居十大死因榜首。同时,其他主要死因集中于最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癌症(肝、胃和肺)。

因时间、地理、性别不同,平均寿命也存在差异,具体见下表:


分析: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地域差异的缩小,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传染病引发的死亡率明显下降。1990年至2013年,下呼吸道感染等传染病、新生儿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对于女性而言,还得益于新生儿疾病、产妇疾病及自杀比例下降。

死亡原因:标准死亡率总体下降

1990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死亡人数从8,600万增加至9,100万,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33.1%。

非传染性疾病(NCDs)致死人数5,900万增加至7,900万,但年龄标准化死亡率下降了25.7%。79类NCDs中,有43类疾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显著降低,包括脑血管疾病、肝癌、胃癌和食道癌。而丙型肝炎肝癌,前列腺癌,胰腺癌,间皮瘤,心房纤维性颤动,颤动,间质性肺疾病和肺结节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年龄标准死亡率增加。

疾病

几乎所有的省份中,男性的主要死亡原因包括车祸、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肺癌、肝癌和其他癌症。在西藏和其他一些省份,结核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死亡原因。西藏、青海、广西、云南、和其他几个省份还包括肝硬化。其中,男性因为肝癌的死亡率远高于女性,其中属广西省最严重。

除了性别差异之外,死亡率还受地区、疾病的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第三大死亡原因,我国南部和西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青海)省市统计的死亡率超过1‰,相反,在东北(天津、北京、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地区,COPD致死率不到0.5‰。

肺癌,据整体统计是第四大死亡原因,男性因肺癌的标准化死亡率从0.074‰(西藏)至0.791‰(辽宁)。对于女性,死亡率指数则降至0.046‰(西藏)—0. 389‰(黑龙江)。

对于男性而言,肝癌是第五大致死疾病,死亡率:0.2‰(天津)—0.69‰(广西);胃癌,下一个高发癌症,最高死亡率为0.668‰(青海)。

伤害

在我国,前15类死亡原因还包括了三种类型的伤害:车祸、自杀、摔倒(男性)和车祸、自杀(女性)。其中,对于西部省份(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和河北的男性而言,车祸的死亡率超过0.4‰。且,车祸造成的死亡率在2005年达到高峰期。女性的自杀死亡率相比于1990年,呈现下降趋势

总结:进步有目共睹,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儿童死亡率的下降、预期寿命的增加、死亡原因从传染病至非传染病的重心转移。但是,各省份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未来癌症、慢性病等疾病,依旧是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回顾三十年历程,我国正经历着人口和流行病学巨大转变,尽管总体数量呈现良好趋势,但是人口老龄化、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等问题却不容忽视,依然是发展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