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风投大佬传经:警惕医药领域“伪需求”,投资前要设计好退出通道

2015-10-15 06:00 · 李亦奇

药审改革的推进,对创新的追求,令当前医药领域发展备受投资者关注。相对于国外投资者有成熟的投资经验,国内企业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如何,怎样衡量行业和一个项目的前景?


在近日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办的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研讨会上,美国迦南伙伴风险投资公司高级风投顾问Peter Farina博士就投资者和企业人士对医药领域的投资和发展提出的疑惑表示:“对于医药领域,特别是生物医药方面的投资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专业经验以及耐心。”

药审改革的推进,对创新的追求,令当前医药领域发展备受投资者关注。相对于国外投资者有成熟的投资经验,国内企业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如何,怎样衡量行业和一个项目的前景?

警惕健康领域伪需求

目前,由于消费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体制转型和人口结构变化,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生命健康产业的需求催旺了市场。江苏金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孔繁立在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创业发展分论坛上提出,由于健康产业准入门槛高、技术性强、为刚性需求,且受政策影响较大,随着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发布,未来产业发展空间确实巨大。“到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值将达到8万亿元,由此也推动了不少细分行业的产生。”

“我们关注细分行业的机遇,比如影像设备和介入设备。医保下沉给基层医疗服务带来了不少机会,而本土企业在这方面则具备充足的成本优势。”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刘缨此前曾分析,基因诊断、生物新材料等领域也可以关注,只是当前国内真正有含量的创新产品还是偏少。

在孔繁立看来,“最近出台的政策都很接地气,这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不少机遇。”据了解,其公司的投资对象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子行业。他们看重的是化学药新机理下新靶点的发现,以及细胞治疗和基因疗法的尝试和运用。在技术方面,更看重有新结构、新靶点的生物医药,关注靶向性和长效缓释等新剂型。同时,也看重“互联网+医疗”的应用、老药品新的适应症扩展、生物材料和医用创新等。

健康产业各子行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是创新,包括技术、产品、模式。“疾病谱的变化也是值得关注的,每天全球有多少新病种产生和旧病种消亡,人与疾病的博弈没有衰退期,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所以,我们需要甄别:哪些是真需求,哪些又是伪需求?”在孔繁立看来,了解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创新才更具意义,不然就容易产生“伪需求”。比如,曾有创业者找他投资,但其针对前列腺炎的诊断试剂产品并没有更为细化的想法,仅仅停留在诊断的实际需求大。对投资者而言,这可能就是一个存在“伪需求”的项目。

同时,判断创新的重要标准就是基于问题的解决。“肿瘤科医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诊断了老半天发现病人不是自己科室的。这里便存在医生和患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患者没有找到合适的科室,而科室也一样。早点发现问题进行早期治疗,才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会议现场,另一位行业人士提到。

新药投资需经验

虽然全产业的投资需求在大增,但记者发现多数投资者更关注制药方面的创新,特别是一些针对重大疾病研发的产品。打破跨国原研药企的垄断,发展我国自己的创新药是关键。尽管我国研发界对制剂工艺领域重点关注,然而真正做出好的制剂工艺的企业并不多。怎样才能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药物研发,是中国研发企业的苦恼。

Peter Farina在研讨会上介绍了美国生物医药风险投资的基本情况,并对中国医药投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据了解,风险投资公司一直是美国医疗保健和生物技术创新几十年的主要驱动力。从有限合伙人来看,其通常是投入一些早期的项目,临床前或者临床后。以Peter Farina所在的美国迦南伙伴风险投资公司为例,每年要审核1000个以上的项目,但最终选定的不超过10个,甚至更少。“当我们选定公司后,就注入资金,而在其准备上市或者并购的时候退出这个项目。”Peter Farina表示,“过去10年我们在制药领域的投资主要在研发阶段,主要在肿瘤治疗领域、感染性疾病和神经治疗领域。对于我们来讲,需要FDA审批的产品,比如小分子药物和大分子药物、器械和植入性外科材料等,这些都是感兴趣的领域。”

药品研发是否具备系统性,同时这个研发平台能否发展下去且有公司感兴趣,这也是Peter Farina选择项目时要考察的指标之一。Peter Farina说:“不管是什么项目,我们都会先去问大公司,如果有这样的项目,是不是会考虑购买。于是,在产品研发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可以选择退出,不需要等到最后环节,也就不受时间限制。”

由于投资回报时间太长,国内不少投资机构在选择医药项目的时候都深感困扰。然而,在美国,风险投资是不需要等到最终产品出来的,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选择退出,包括IPO上市或者并购。“生物医药投资是不可能走捷径的,而国内目前确实存在耐心不够的现象。这样容易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深圳市南大药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深圳华力康公司总经理徐俊认为。

同时,由于过去中国制药行业一直都停留在仿制药阶段,对创新药的了解时间不是很长,所以在投资的时候应该更加谨慎。Peter Farina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自己在制药公司有30年的工作经验,并在目前供职的这家公司工作了很多年,能够准确地计算出项目投资的成功概率有多大。“但同时,我们也是一个团队在作战。对一个项目的评估,需要各种人才,包括有研发经验、临床经验、法律和市场经验的,需要充足的知识背景。”

创新药物研发火热、投资机构纷纷涉足医药领域,这是今年资本市场出现的明显变化。Peter Farina建议,投资医药领域要谨记两点:一是对药品研发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二是如果要投资一家公司,需要给其设置里程碑,可以在不同的节点让有兴趣的公司收购产品,在投资前就要设计好退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