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中国华平:跨界投资达人,新医疗革命3大脉络

2014-10-22 06:00 · Conrad

真正经历过风浪之人,往往表现的泰然自若、处世不惊。这也正是华平给人的印象。在接受采访时,华平表现出一贯的低调谦和,但眼神中却流露出极其理性的光芒。这似乎也是软银中国资本另外3位主管合伙人薛村禾、宋安澜、刘天民的共同特征。


软银中国创投主管合伙人 华平

在软银中国资本主管合伙人华平看来,阿里巴巴的上市,在软银中国资本15年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它是软银中国资本1999年底成立之初,最先投资的项目。彼时恰逢互联网泡沫破灭期,创业大环境从高峰瞬间跌入深渊,在那时期的很多互联网项目都夭折了,很少公司能够挺过来。而阿里巴巴成功穿越这个寒冬,并逐渐发展壮大。这对于刚刚成立的软银中国资本团队来说,无疑是一积极的案例。

也正是因为阿里巴巴成功的示范效应,此后的软银中国资本逐渐形成了低谷期加速投资的逆向风格。2003年泡沫破灭后的低潮期,当大部分投资机构对于互联网避之唯恐不及时,软银中国资本仍然保持一份坚定看好的信心,并又陆续挖掘出了淘宝、分众等一批明星项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量机构捂紧钱袋子,而软银中国资本却加速布局,投出了迪安诊断、北京神雾等明星项目……用华平的话说,“只有在大风大浪的考验中,才能真正看清楚一家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实力。”

真正经历过风浪之人,往往表现的泰然自若、处世不惊。这也正是华平给人的印象。在接受投资中国网采访时,华平表现出一贯的低调谦和,但眼神中却流露出极其理性的光芒。这似乎也是软银中国资本另外3位主管合伙人薛村禾、宋安澜、刘天民的共同特征。

除了2009年加入的刘天民,薛村禾、华平、宋安澜是从2000年软银中国资本成立之初便并肩携手的同事、伙伴、朋友。

华平和薛村禾青少年时期便已相熟,两人是上海交大的同班同学,多年后再次相遇,竟是在1998年芝加哥飞往上海的航班上,彼时华平飞赴上海加盟麦肯锡,薛村禾则因创办了UT斯达康飞往国内出差。宋安澜则是薛村禾的同事,UT斯达康元老,曾任技术总监,三人因此而结缘。

从软银中国资本创立之初,薛村禾、华平、宋安澜3人便走到一起,至今15年,仍然风雨同路,不离不弃。这份和睦和坚守,在当今略显浮躁的中国VC/PE圈里,确实难能可贵。

当然,在项目投决会上,软银中国资本4位主管合伙人也常常会因为投资判断标准的异同争执难下,但分歧归分歧,只为投资决策,不伤个人情感。这种公私分明、不迁怒的尺度拿捏,4人似乎得心应手。

华平对此的解释是,4人都是技术背景,价值观相同,脾性相近,骨子里或许都渗透着一种技术理性的基因。

技术交叉,跨界投资

在加盟软银中国资本之前,华平曾在西门子(美国)公司任职,从事医疗影像和医疗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市场拓展工作;随后加盟麦肯锡,担任管理咨询顾问。

15岁时,华平便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获得政府奖学金赴美留学,在威斯康星大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系学习当时最新兴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而他师从的又是被称为美国“医疗仪器之父”的约翰•韦伯斯特(John Webster)教授。当时华平立志要成为的是一名科学家,志向是拿诺贝尔奖,尽管最终这个理想没能实现,但这段求学经历以及随后在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Kellogg)商学院的MBA学习,对他后来投资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

华平介绍,电子和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MBA,正是这种跨领域交叉学科的专业学习背景,让他在后续投资中形成一种跨界投资理念。相比单个领域里的技术成果,华平更喜欢看一些跨学科领域里的技术创新,并从一个更宽泛、更多元化的视角去衡量其市场应用价值。

也正是这种技术交叉背景和跨界思维,让华平和软银中国资本投资团队能够紧跟技术创新的潮流前沿。

事实上,软银中国资本的投资方向从最初第一期基金只投早期的互联网TMT领域,到如今横跨TMT、医疗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及消费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投资机构。

在华平的主导下,软银中国资本利用其管理着的多支美元和人民币基金,也相继投资了PPTV、四维图新、理邦仪器、迪安诊断、华大基因、北京神雾、海润影视、重庆隆鑫等多家明星企业,横跨TMT、医疗健康、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

这种技术交叉带来的跨界,不仅体现在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甚至在行业内部和企业内部,也都在不断上演。

比如华平投资的节能环保领域的明星项目北京神雾,该企业最初只是一家基于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的节能企业,在这个技术基础上,如今神雾已经开始跨界,转向煤化工、金属提炼、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资源和循环经济领域。

“实际上,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节能环保领域,本身就是新材料产业的一种跨界应用。”华平表示,软银中国资本目前便投了多家节能环保领域的新材料企业。比如其中一家利用纳米技术做热能绝缘产品的公司-优纳,刚刚开发了一款新产品,是将纳米粉掺入建材,可以将防火性能提高到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这本身便是一种产品的跨界技术创新。

新医疗产业革命

“尤其在医疗健康行业,技术交叉和技术跨界,对医疗行业的影响已经不能用革新来形容,而是一场革命。”华平如此强调。

因为早年师从美国“医疗仪器之父”约翰•韦伯斯特,华平在求学期间便开始密切关注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医疗健康行业的颠覆性意义。

“从最初的电子病历(Patient Record)到后来的疾病管理(disease management)系统,再到远程诊断、远程医疗的出现,医疗产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被IT信息技术“入侵”的革命史。而当前的医疗产业领域,正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崛起,正面临一场更大的颠覆性革命。”

在华平看来,这种革命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是医院内部的系统革命。

“互联网时代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主要包括HIS(医院信息系统)、RIS(放射学信息系统)、PACS(医学影像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等几大系统,这些系统大都供后端以及特定科室的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使用。目前,信息相对孤立,无法做到真正的互通互联,医院内部运行效率仍然低下。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则打破了这种医院内部信息‘孤岛’,将科室之间、医生、护士、患者之间全部打通连在一起。”

华平称,这种无线互联技术的渗透率,与原来的HIS、RIS、PACS系统相比,高出了N个量级。“比如超声诊断、X光等大型固化设备,患者拍完胸透,要先排队拿片子,还要排队找医生看片子。而无线和宽带技术则可以直接将影像连接到移动设备中,医生可以在医院的任何角落、第一时间看到检测情况和结果,这大大提升了医院内部的运作效率。”

事实上,针对这种医院内部基于无线技术的移动信息应用系统,软银中国资本已投资了多家企业。其中一家叫京颐科技,在福布斯评选的“2014中国非上市潜力企业100强”中排名第11位,已发展成为该领域的龙头。

而华平口中的第二个革命,则在医院与医院之间展开。

他介绍,由于中国的高端医疗服务普遍集中分布在大城市和三甲医院,造成了医院和医院体系之间、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农村之间,医疗服务水平的极度不均衡。通过无线互联网的介入,以及由此带来的智能化设备,则打破了这种医疗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

“远程信息共享和远程医疗,可以让不同地域的医生针对一场手术进行在线会诊。而基于三维影像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的影像引导手术(image guide surgery),不仅提升了手术的成功率、可靠性,降低了手术风险,一定程度上也拉低了对医生技能的要求门槛,从而使高难度手术可以在医疗水平不完善的地区和医院展开。”

华平将这一趋势,形象的比喻为汽车产业进化历程:之前是复杂的手动挡,现在是自动挡+导航,未来就是普通人都能操作的无人驾驶。

“而第三个革命,就是当前被市场如火如荼追捧的医院与个人之间的移动医疗革命。”在华平看来,这个革命背后的市场蛋糕更大,细分机会更多。

比如:围绕以社区为中心的家庭医疗,围绕移动设备的智能可穿戴医疗、围绕患者之间的掌上社区医院等......

“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设备的革命,医疗的2B属性逐渐向2C扩散,高精尖医疗逐渐大众化、平民化,最终实现从以医院为中心转移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医疗。”华平说。

软银中国资本的医疗投资经

基于上述对于医疗产业未来发展脉络的梳理,软银中国资本的医疗投资版图也渐次展开:主打中高端医疗器械的理邦仪器、第三方外包医疗服务提供商迪安诊断、医院移动信息系统整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京颐科技、医疗连锁服务领域的爱视眼科、高精尖基因科技领域龙头华大基因......

用华平的话总结软银中国资本医疗领域投资特点,就是:围绕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生物制药3大方向,寻找细分市场中的领头羊。

在华平看来,目前的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已经走过了三波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复制国外产品和技术,这个阶段诞生了以迈瑞医疗为典型代表的明星企业;第二阶段,在模仿的技术上,开始出现一些针对中国本地市场开发的一些创新产品,这个阶段诞生的明星企业以理邦仪器为典型代表;而第三阶段,则是中国企业,包括初创型企业,开始完全自主式创新阶段,创新产品和技术开始走向世界。比如华平刚刚投资的医软(Edda)便是典型代表。

Edda是一家专门针对癌症手术的3D图像和导航设备企业,将医生的手术设备与3D图像导航链接,引导医生进行正确的手术操作,一旦医生操作偏离或失误,导航系统会自动报警提醒医生正确的路径,这种手术导航技术的革命性在于,使得原来高难度手术变得更加简单,手术精准度更高,成功率也更高。目前,Edda的客户已经覆盖了中国和美国最好的大医院。

华平透露,他之所以能投资该项目,是因为创始人此前恰好也在西门子做医疗影像工作,华平很早就知道此人超强的研发能力,这也是一个中美团队联合研发和推广的企业。在华平看来,医疗机器人是大势所趋,这个领域的技术壁垒非常高,而Edda目前的技术是全球最领先的技术,因此,对这个项目的未来前景,华平非常看好。

投资激情的成熟蜕变

尽管已经是PE/VC行业中打拼将近15年的一员老兵,但华平和软银中国资本其他几位主管合伙人一样,对投资事业仍然保持着极度的新鲜感和持续的激情。

用他的话说,能够赶上中国的改革开放,自己已然是时代的幸运儿。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一大批的创业者前赴后继,很多创业企业都具备10亿美金级的潜力,能够投资这些中国各个产业里的生力军,帮助和扶持这些创业企业不断成长,从弱小变得伟大,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兴奋和激动的事。

此外,投资就是与大量年轻创业者长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这些年轻企业家虽然具有不同的个性和风格,但对创业都充满着无比的激情,这种激情也是能够相互传染的。每当想到能够帮助不同的创业者实现各种可能的梦想,华平内心便会涌现一阵阵豪情,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个热血青年,投身到大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中。

除了持久的激情,十多年的投资积累之后,华平感觉自己的投资心态也在慢慢蜕变。

“原来在做一个投资决定之前,往往都会陷入非常大的焦虑之中,担心风险,因为投资最终是要为LP创造效益的。随着投资经验的不断累积,如今这种焦虑感已经越来越小。”华平说,看了投了太多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慢慢的对于项目的成色便有了判断和直觉,投资的成功率也逐渐提升。

具体到项目的投资判断标准上,华平分享了3点经验。

首先,看准趋势,寻找未来能引来爆发性的大趋势,在趋势形成初期,提前介入;

其次,标的企业要具备很好的技术能力和市场渠道开拓能力,要能在技术、品牌、营销渠道、供应链、资源等多个壁垒之上,建立起规模性的综合壁垒;

最后,企业创始团队一定要有抱负,而且一定要“正”:理想要正、理念要正、品德要正。

这三个方面,在华平投资的迪安诊断这个项目上有着非常典型的体现,该项目最终也为软银中国资本带来数十倍的回报。

迪安诊断创始人陈海滨最初只是医疗巨头罗氏的一个代理经销商,但其内心的创业情怀远非一个罗氏渠道商所能压抑,在推广过程中,陈海滨敏锐的发现了中国医疗体系内第三方外包服务的萌芽趋势。

华平解释称:“要想建立一个众多检测科目的医学实验室,前期需要庞大的设备、人才、资金投入,对国内大量中小医院来说,往往因成本难以承受和消化,更倾向于外包出去。而大医院也习惯将不常做或不经济的检测项目,外包给独立第三方。”

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未来市场的远见,陈海滨决定从第三方外包服务切入创业。而软银中国资本很早便与其有过接触,但因第三方外包市场尚处萌芽期,当时并未敲定投资。

直到医改政策东风吹起,医疗服务开始走向社区化、农村化,未来医疗第三方外包市场的想象空间也被政策无限放大。当未来趋势确定,软银中国便立即决定投资迪安诊断。

随后的迪安诊断也一如预期,呈现几何式爆发增长。如今已经成长为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核心,辐射全国的第三方医疗外包服务龙头。

华平对陈海滨的评价是,视野开阔,富有远见,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敏感度非常高,同时拥有极强的个人魅力。

在迪安诊断高速成长的几年中,陈海滨用充分的股权激励,吸引到大量优秀人才加盟,甚至2011年公司在A股创业板上市后,陈海滨依然不断提议公司向团队发放了大量期权。

在华平看来,也正是创始人这种乐于分享的大胸怀,才成就了迪安诊断最终的高速成长。这一点,与软银中国资本早期投资的阿里巴巴可谓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