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华大基因的胎儿染色体检测试剂盒等,表明中国基因检测从灰色地带走入“阳光大道”。这一开端,既引来了资金投资基因产业的热情,也招致了批评。药监局批准基因检测前后,姚记扑克、开能环保等宣布跨界投资于细胞治疗等与基因相关的行业;中科院北方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任鲁风则批评相应政府部门是“引狼入室”。
任鲁风的批评道出我国基因检测的困局。检测设备和试剂基本上被美国Illumina等公司把控。Illumina拥有基因组测序仪市场大约70%的份额,华大收购的美国CG也拥有自行生产测序仪的能力,是人类全基因组测序重要服务商。任鲁风批评的核心是,药监局突然放行华大基因收购来的CG基因试剂盒,导致国外设备贴牌“国产化”。这一批评带出的是基因检测产业第一环节——检测仪器、试剂。这一领域基本为美国等企业垄断,国内发展较早的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嘉宝仁和等均使用Illumina等公司的仪器和试剂,且仪器价格昂贵,动辄上千万美元,只有华因康等少数企业研发了自己的基因测序系统。对所谓的国外设备贴牌“国产化”,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从造福人类的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我国的癌症患者已经达到180万人,发生率约为十万分之七十,并呈上升趋势。基因检测的早期诊断和对症下药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而且,从短期来看,中国基因检测仪器和试剂的突破很难,从投资角度来看,这一环节的投资风险大、见效慢。
基因产业的第二环节是测序工厂,就是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目前在做的事情。这一环节需要购买大量的设备,主要是资本的投入,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如华大目前在做的胎儿唐氏综合征检测,美国也有5家公司在做。华大目前对外的收费是240元,自己能拿到的在100元以下,除去设备折旧和试剂,目前的获利并不多,算是高科技的服务收了个“白菜价”。当然,在中国每年1600万新生儿中,大约有90万存在出生缺陷,如果有20%的孕妇做唐氏综合征检测,市场就很大了。华大的获利取决于未来市场规模能否做起来。
基因产业的第三个环节是有没有好的样本处理的办法。这一环节,基因检测公司必需要有自己独特和领先的技术。国内一些基因公司并无自己的专利技术,而且,这一块的技术发展较快。
中国的基因检测实际上已开展了10多年,没有把产业做大的原因,是用户体验不好。目前主流的基因检测还是基于对生殖细胞的检测,就是从家族史来看存在某些基因突变的风险,也就是可能会得某类病。人会不会得某类肿瘤之类的病,一方面取决于生殖细胞带来的遗传,一方面取决于体细胞的基因突变;而且,基因的突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逆转。就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基因检测告诉被检者有得某类病的风险,那么,其感觉并不明显;如果告诉被检者现在某个基因有没有突变、突变到了什么程度,或者告诉被检者血液中有无肿瘤细胞、有多少,那么,其用户体验就非常明显了。
据美国ccuraGen首席战略官应康博士介绍,他们公司已开发出一种基于二代基因测序的体细胞检测技术,能从血液中高灵敏度地捕捉到10多种肿瘤残留细胞。他称,ccuraGen是全球拥有这个技术的两家公司之一,并且,在灵敏度上领先。这个技术突破很好地介绍了肿瘤早期诊断和对症下药的问题,自然具有竞争力。在美国,基因产业被称为是突破“摩尔定律”的,意思是其技术发展非常快。产业投资在基因投资上,一定要跟踪国际最新技术,慧眼识宝。
基因产业的第四个核心环节是生物信息的理解能力。去年10月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基础医学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开发了一种能够快速检测癌症基因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专注于利用活体检测肿瘤细胞来为医生制定用药物等治疗方案服务。这家公司是由4位来自于博德研究院的科学家创办,上市前,吸引了比尔·盖茨等一帮大佬的PE投资。乔布斯曾花了10万美元让博德研究院做部分基因检测,但这项检测并没有为乔布斯的治疗带来重要帮助。博德研究院未能为乔布斯带来显著帮助,基础医学公司却造福了很多人,内在的变化是对生物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
从上述四个环节来看,最值得投资的是第三和第四环节,但也要投资于技术领先且可产业化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