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是一家以TMT投资见长的公司,所以在投资医疗健康产业时,我们也在寻找TMT和传统医疗相结合的点。在经纬内部,第一核心是TMT,第二核心就是医疗健康。
医疗健康投资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投资新项目,二是为老基金项目提供部分投后管理服务。这与经纬的历史有关,经纬最早的核心团队起源于中经合,之后又从其它基金加入了很多骨干,从而有了今天的团队。整体来说,无论是老项目还是新项目,我们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都有以下共同特征:
看好平台型公司
相较单一的产品公司,我们更喜欢寻找及投资平台型公司,或者有潜力成为平台型公司。所谓所谓平台型公司,就是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有协同效应的产品组合,因为在国内,单一产品到了一定阶段肯定有天花板,产品扩线的能力很重要。
如果一个企业,今天只定位于单一产品,这个没关系,但未来在产品储备上,创始人格局上,要有机会做一个平台型公司。较之单一产品公司,平台型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盈利模式更加健康,因而也会更受资本市场认可。
以理邦仪器为例,经纬投资之时,它已有几个产品线,全球销售,有一张仅次于迈瑞的销售网络,那就相当于一个平台,理论上可以往上不断叠加产品。再比如加奇生物,虽然它现在只有一款产品在卖,但围绕介入耗材它已有10款的产品在储备中,同时在积极进行外部整合。
类似的逻辑,我们去年投了完美诊所,它也想做一个平台,不过是无线端的,将美容领域的医生与消费者结合起来,这将为未来的盈利模式奠定基础。
再比如在中经合时投资的爱康国宾,其实也已经是一个平台,每年200多万人次的体检流量入口,为公司未来的服务“扩线”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扩线能力外,走出去也很重要。企业市场定位不仅在国内,还要能走出去,产品可以出口,卖到全世界。现在来看,加奇的弹簧圈、EDDA影像系统都已经在出口,理邦仪器更是拥有120个国家的销售网络,未来仙童的诊断产品也一定会出口。我们说的出口不仅仅是进入第三世界国家,而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同一标准。
寻找医疗健康产业“风口”
TMT领域投资,经历了从传统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两大浪潮,不同浪潮下有不同的机遇。医疗投资也有类似之道,随着技术的进步及政策的开放,每一阶段也有不同的投资机遇,而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市场发展阶段与需求的结合点。从经纬中国的医疗健康投资历程来看,大概走了这样一条路:器械入手,进入耗材,再到医疗服务。
举例来说,2007年时,经纬开始接触理邦仪器,2008年完成投资,2011年理邦仪器在创业板上市。之后,经纬又投资了瑞奇外科等器械公司。投资医疗设备,一定程度可以理解为投资高端制造业。在珠三角地区,有着不错的制造业基础,那里的企业家因为环境的原因也更加成熟和市场化,所以那时候容易先起来一批。
但卖设备的模式到了一定规模后很辛苦,所以我们慢慢从设备领域转向耗材领域。耗材门槛比较高,但和设备领域相通的是:很多团队都从代理开始,然后仿制,最终有了自己的自主研发。只是与设备有了一定的时间差。从技术发展层面看,设备和耗材类的投资仍是我们的重点。
同时间,我们一直在关注医疗服务领域。随着医疗健康产业政策的不断开放,围绕医疗服务的需求将有很大机会。之前,经纬投资了苏州为真,这是一家做早期肿瘤筛查的公司,虽然它有自己的产品试剂,但我们还是把它定义为服务型公司。同时,经纬在北京还投资了一家早期的大型康复医院,接着今年又投资了卓正医疗,对围绕在公立大医院的周边医疗服务升级的领域进行了布局。
总体来说,我们投资的这些医疗机构,是与中国的医疗环境及大众的市场需求发展密切相关的。如果对照时间轴,可以看到,从早年的爱康体检业务到现在的康复医院和连锁诊所,他们提供的医疗服务是中国新兴中产阶级家庭日益增长的但公立医院无法满足的中高端需求。
经纬虽然看好这个产业,但不会什么都投。医疗健康产业很大,常规分法有药、器械、服务等多方面,我们资源有限,所以内部一定要有清晰的战略和打法,不能因为某个领域最近比较热门,或者某个企业财务数据很有规模,就扑上去。以私立医疗服务领域为例,我们没有能力像大型PE基金一样投资综合型大医院,也暂时尽量避免和公立医院最强势部门直接竞争的领域,因为中国医疗服务还不够市场化,核心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
走长路要选对人
和TMT领域一样,经纬也愿意投早期的医疗企业,敢于冒风险,在风险之中树立我们对行业的理解力和竞争优势。这与很多基金和投资人不同,在看医疗领域时,他们不太愿意在早期冒风险,宁愿等到成熟期付高价。
以去年投资的北京一家康复医院为例,投资之时只有一片工地,现在医院已经建设完毕,即将开业,团队和病源也已经有很强的储备。这样的早期,这并不是孤例,在器械领域,经纬也可以早到连注册证都没有拿到的公司。
投资早期难免冒险,尤其是面对一些较火的题材时,会有不少人要付出学费。但看好了必须行动。因为如果这个时候不投,过了这个行业周期,很多事情基本成型,再想投也没我们的事了。所以我们需要冒点风险做好早期布局。布局之后,未来会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包括要犯一些错误。
我们已经做好了走长路的准备。首先,经纬是一家专注早中期的风险投资基金,现在国内已经管理了三期美元基金和两期人民币基金,其中第一期人民币基金是长青基金,其他几支基金也都是十年以上期限。因为整个基金定位比较早期,所以我们有耐心去陪企业成长。比如在老基金里,我们跟爱康国宾一起成长了近9年,从头陪到尾,而不只是跟着短期赚点差价。
其次,走长路要选对人。做早期投资,要配合企业走很长的路,所以和创始人的关系非常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总结既要建立很好的个人关系,又要保持一个在商言商的投资股东的角色,要平衡好两者。对企业好才是对创始人真正的好,因为创始人通常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企业好了他们自然最受益。所以在公私之间遇到矛盾时,以企业利益为重,最终会赢得创始人的尊重与理解。当他们真的碰到挑战时,会主动来与你交流。
在创始人及团队的背景上,经纬偏向于喜欢专注的创始人和团队,一定要是内行。不能只是因为看好医疗健康行业,就从外行切入进来。在他过去的职业生涯中,不一定只在某家企业里供职,但最好一直在某个细分领域做事,这一点很重要。总结过去几年的投资,我参与的表现不错的企业创始人有几个特点:第一,中年、成熟、对行业有理解力。这点不同于互联网行业,因为医疗行业有壁垒,很难有很年轻人能快速做出东西,当然在一些相对新兴的细分领域,我们也在和杀进来的“颠覆者”合作了;第二,一直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坚持,坚持很重要,很多好企业都是熬出来的,当然在过程中也会有业务模式的转型。
投资早期项目,基金的内部机制一定要非常灵活。在经纬,不会有一层一层官僚形式的立项和层级汇报,觉得项目有潜力时,医疗团队讨论完,我们就直接和两个David(张颖、徐传陞)交流,如果大家意见一致就可以往前推进了。
虽然从数量上来说,经纬投得不算多,但整体来说也算比较活跃。以前我们“扣扳机”时很谨慎,未来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速度。我们在医疗投资上已经尝到了一些甜头,未来会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我们北京、上海和杭州办公室也将继续扩充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