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蒋晓冬在硅谷第一次与Bloom energy创业团队见面时,这家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发的初创企业还在借用房车作为自己的临时办公室。当时,车内除了企业的PPT介绍以及几只瓶瓶罐罐以外,什么都没有,但美国老牌VC机构NEA(恩颐投资)已经押注在这家企业身上。
当时,蒋晓冬的身份是这家企业的咨询顾问,因为工作的关系也与企业的投资人熟络起来。万万没想到,一段时间后他同时收到了来自Bloom energy和NEA的工作邀请。
在加入创业企业和做VC两者之间,蒋晓冬最后选择了后者。自称“从来没有职业规划”,只是想尝试着干两年VC工作的他,却在此后彻底定下心来,在NEA全球合伙人、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位子上工作了近10年。
据蒋晓冬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NEA在中国投资了25个项目,整体投资额为5亿美元,目前靠其中仅5个项目的退出就已收回了在中国的所有投资。
说这话时,蒋晓冬并没显露出特别兴奋,甚至还有些轻描淡写。他说,这就是NEA的投资风格。“NEA的最大特点是不靠一个明星项目赚钱,而是靠一批赚钱的企业。”
而NEA内部的投资人也有着类似的风格。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在NEA往往没有明星文化,也没有明星合伙人,蒋晓冬就是个例子。
爬坡学习
眼下,不少美国MBA毕业生在毕业前有个实践课程即是遍访中国的VC机构,与部分投资人交流。作为其中的参与者,蒋晓冬惊叹现在的学生对VC行业的了解程度之深,他笑言有些问题连自己都答不上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0年前的蒋晓冬在进入VC领域时却是个门外汉。蒋晓冬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爬坡的过程中学习。
和许多在中国投资的外资基金有所不同的是,NEA所有基金统一归总部运作,再按照不同的地域分布做投资。在蒋晓冬2004年加入NEA时,其在中国的业务才刚刚开始。如何了解本地市场,找到投资的切入点是进入一个新领域初期的挑战。
由于NEA在美国有着很强的医疗投资经验,也是投资规模最大的VC基金,在此背景下,NEA在中国的投资青睐医疗健康领域也变得顺理成章。
据他回忆,起初NEA在美国强大的医疗投资经验让其颇为笃定,他试图在中国寻找与美国有着相同商业模式的企业,进而投资。但走了一圈后他发现,两个国家在医疗领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完全不同。用他的话来讲,两国的医药行业区别巨大,且业态不同,其中的水很深。他举例,比如医药流通企业在美国的投资机会是30年前,现下早已没了投资价值。
简单套用的这条路被彻底堵死了,而医疗领域的投资对投资人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但蒋晓冬对这个领域又完全不懂。怎么办?只能硬着头皮从头开始学,蒋晓冬说这也是为什么直到2008年NEA才在中国投资了第一个医疗领域的项目,而之前他大把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
然而,如何切入这个专业门槛极高的行业是个难点,蒋晓冬选择了从最简单的模式开始了解,即流通行业,“这个细分领域对门外汉来讲是最容易搞清楚的。”而在这过程中,蒋晓冬渐渐摸清了门道。“从流通行业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了医院、制药企业是怎么运作的,各自的机会点在哪里,逐渐很多潜在投资机会就自然浮出了水面。”
于是NEA在中国医疗领域的投资布局也遵循这个过程,先投分销企业,通过它们了解整个医药市场,下一步注资药企,通过药企了解医院,之后再涉足医疗设备和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案例,顺藤摸瓜理清产业链。
目前,NEA在中国医疗领域的投资项目已接近10个,其2008年在该领域的第一个投资项目中信医药已在3年前以接近40亿元被上海医药收购,NEA悉数退出。
“以前总觉得陌生行业的门槛特别高,但现在不这么看,其实任何行业只要沉下心深入几个月,越钻越深都能搞清楚。”
复盘谋变
这种爬坡式学习的过程让NEA在中国的投资逐渐打开了局面,从医疗健康到互联网到金融服务再到清洁技术,还包括去年被清华控股18亿美元收购的展讯通信在内的半导体企业。多领域的涉猎虽然能保证不错过任何行业的发展,但蒋晓冬也发现在过去两年宏观经济转型对传统商业模式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过往的经验已不能套用在当下。他坦言,从2012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他有意地让NEA在中国的投资节奏放慢了一下,只做了一件事情即重新梳理。
“那段时间国内没有一个行业不经历深刻的变化,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比拼的已经不是前几年的大吃小,而是快吃慢,看谁能迎头赶上变化,跑在前面。”蒋晓冬说。为此,在他看来,虽然NEA在中国投资的这些细分行业都还有发展,但涉及商业机会的特点以及相关的投资策略和具体的操作方式都必须要顺势改变。“如果总拿5年前的眼光来做投资,肯定会出问题。”
蒋晓冬所谓的改变从聚焦投资领域开始,从之前的多行业出击调整至聚焦移动互联网引领变革的新型消费服务业以及健康服务行业。之后则是改变看项目的眼光,他说在市场环境变化后已出现了一些新的业态,不少新商业机会已浮出水面。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某居家康复护理企业是NEA在中国投资的新项目,这家企业并非初创,已运作了超过5年的时间。蒋晓冬说,按照一般的投资逻辑,很多人都会质疑企业做了5年还未做大,其中必定存在问题,显然不是一个好的潜在投资项目。
但他现在的观点恰恰相反,在深入了解后他发现,这家企业所涉及的康复护理在5年前的发展时机未到,当时各方面的条件并不成熟。但随着近两年消费需求的变化,包括移动医疗的推进,健康服务领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随之进化,此时才真正到了该企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蒋晓冬说,自己现在接触的许多企业都已有了一定的历史。在他看来,这些企业都是在艰苦的行业环境下坚持下来的幸存者。“它们经历了早期创业的艰辛,有经验,更知道如何把握成功,在市场变化时就有二次腾飞的机会。”蒋晓冬说,“这类企业目前看似相对早期,但在3年~5年之后有成为新兴业态领军企业的潜质。”
找对赛车手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NEA在中国的投资有意识地加快了步伐。据蒋晓冬向记者透露,仅半年时间已签订了4个项目的Term Sheet(投资意向书),其中2个项目已完成投资,其余也将很快完成。在这之前,4个~5个项目通常是NEA在中国一年的投资量。
“我们在赌全世界最好的赛道。过去10年中国最好的赛道是互联网,但接下来医疗健康服务等行业也会冲出来,成为另一条好的赛道,眼下整个产业都在面临二次转型,弯道超车的机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
但蒋晓冬向记者坦言,即便赌对了赛道,也需要寻找到好的赛车手,这并非是件易事。“企业是个生命体,它有新陈代谢,会呼吸也会生病,所以不是每个项目最终都能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而且,蒋晓冬深刻地感受到,过去10年中国的创业就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考验。创业者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在员工期待、股东压力、投资人的期望以及自己的梦想这些责任中寻找着集合点,他们背负的压力往往是巨大的。
每当被投企业陷入困境时,蒋晓冬总会习惯性地问自己:“如果我是他,我还能坚持下去吗?”
“中国的创业环境应该容忍失败,投资也是如此。”他说,“我的原则是只要找对赛车手,不管他是不是能把车开到底,或是半途下车,甚至在赛道上不小心翻车,都没关系。只要他在赛道上曾努力往前冲,这个过程是精彩的,那就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