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医院很热,但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公立医院却少见PE机构问津。
“一方面,社会资本很难控股到优质的公立医疗资源,之前北方一个地级市想出让当地某三甲医院的部分股权,作价40个亿,但非国有背景的资金很难介入这种优质医疗资源的投资中。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的改制和盈利难度都非常大。”一家非国有背景的PE负责人坦言,多数PE机构不会选择投资公立医院。
另一家非国有背景的PE同僚同创伟业副总裁刘益民深有体会。
“公立医院非盈利的属性意味着不能分红,一般的社会资本耗不起。” 刘益民说:“公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的投资门槛高,动辄数十亿,投资周期长,一般十年以上,最重要的是,目前投资公立医院的退出路径和盈利模式都不清晰。所以目前PE机构一般选择投资民营专科医院。”
至于民营综合型医院,前述PE负责人也表示,与公立综合型医院相比,该类医院,本身资源少、投资周期长,PE资本委实耗不起。
为此,证券时报记者留意了近年来PE机构关于医院的相关投资案例,确如上述业内人士所言,与医药产业资本全面开花不同,PE机构的投资案例绝大部分集中在部分民营专科医院以及高端医疗机构,而对于公立医院以及与公立医院规模类似的民营综合型医院持明显回避的态度。
双重顾虑影响资本进入
进入2014年,医院系统并购热进一步升温。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伊始,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交易罕见的频繁:1月,高端妇产医院安琪儿宣布获得来自红杉资本的B轮投资;2月,恒康医疗宣布收购邛崃福利医院100%股权、复星医药旗下子公司拟联手TPG以不超过1.93亿美元及所持315.71万股参与美中互利私有化(将持有其48.65%股权);3月,方正集团宣布斥30亿投资贵阳两家三甲医院。
但在频繁并购的背后,不论PE还是其他的资金,在投资综合型大医院上都存在诸多顾虑。
顾虑一,投资、管理、退出难度大。清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徐志鹏认为,公立医院在目前国家政策下属于一个事业单位。医院的利益分配错综复杂,跑冒滴漏非常严重,医院并非赚不到钱,而是在目前制度下,医院经营者并不希望赚钱,只要每年能持平就可以。
徐志鹏直言,投资这样的机构,如果不控股不参与经营,投资进去的钱等于打水漂了。要想控股,资金动辄数十亿,对多数投资机构而言门槛太高。而且公立医院非营利的属性决定了盈利存在困难,所以在资金退出问题上,VC、PE机构更为困难。
“是否能够控股又是个难点。即使能够控股,重新梳理经营,投资回报期也在五年甚至在十年以上,这也是市场化投资机构难以承受得起的。” 徐志鹏称,另外,投资或并购公立医院,当地民众会认为是政府在“卖医院”,有潜在的社会抵触情绪。
前述不愿具名的非国有PE负责人则表示,优质的公立医院资源很难被一般的社会资本拿下,一般都是由实力非常雄厚的大型国有集团公司或医院管理集团获得。
“目前能在投资公立医院上做出一定成绩的也是这类机构,如方正集团、华润医疗、凤凰医疗等,这类机构资金实力强大,投资医院的目的主要为了整合产业链资源,通过资源的集聚效应产生效益,所以医院本身的盈利并不会放在首位。”他说。
对社会资本难进入公立医院系统这个问题上,徐志鹏表述更为直接。他认为,来自地方政府,卫生、社保等部门的压力,让PE机构很难控股到优质公立医疗资源;其次是来自公立医院的管理层及医生的压力,民营资本控股对医院管理层而言是多了个监督者,对医生而言,则是编制、福利待遇等问题。
顾虑二,规模较大的综合类民营医院则是烧钱难见起色的深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投资新建类似公立医院规模的民营综合医院也是社会资本不错的选择,但眼下令PE界为难的情况便是,医疗体制没有完全市场化,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在获得医疗资源上存在太大的差距,导致社会资本极难扶持一家民营医院成长起来可以与公立医院抗衡。
基石投资管理合伙人王启文表示,目前,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在获取医疗资源上地位并不等同,如土地划拨、医保社保、医生职称提升等,都差距过大。所以投资民营综合型医院风险过大,很难可以做到与公立医院相抗衡。
刘益民也表示了相同的观点。他称,投资这种大规模的医院,就像建大学一样,需要长线投资,越有资源、时间越长,才能越有沉淀,然后才能做出名气、打响品牌。但是民营医院在初期,很难集中起来这些医疗资源,而且综合型医疗投资额有很高,一般都有数亿元,所以医院的营收很难与支出打平,所以这类医院的负债都很高,资金压力非常大,鲜有扛下来做成功的。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偏综合的民营医院做成功的案例极少,比如惠州的协和医院、南昌的中寰医院、深圳的龙珠医院,投资金额都非常大,但是效果都不好,因为政府的资源、医生的资源都很难到位。
当然,也有少数比较成功的例子。“如和睦家,一直定位在高端医疗市场,另有一些国际巨头在中国一些城市投资的医院,带有部分慈善性质,投资的目的主要为了提升企业的形象,由于这类医院一般全是自有资金,所以资金压力不大,长线上耗得起。”刘益民说。
刘益民称,虽说去年已明文放开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系统的门槛,但实际各地对政策的执行力度不一样,很多细节难落实到位,比如医生多点执业等,一般的PE机构不敢碰。
机构“曲线”布局
虽说困难重重,不过也有非国有PE在投资综合医院上做了尝试,其模式类似产业基金——提前在产业链上做布局。
同创伟业副总裁刘益民向记者表示:“我们投资了上海仁济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并非直接投资仁济医院),它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为核心单位,托管了多家医院,其中公立、民营医院都有,内部品牌和医疗的资源共享。”
据了解,仁济医疗管理公司是上海仁济医疗集团的运营主体和管理中心,上海仁济医疗集团成立至今,已先后托管了10余家二级医院和药品器材公司、肿瘤中心等,对集团成员实行全面经营。
“投资的这个项目,更多的是看好医院改制的机会,提前布局,目前最困惑我们投资机构的就是投资这类医疗管理机构并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因为托管的公立医院是非盈利的,不能分红,未来这类医疗管理机构能不能上市,目前也不知道。” 刘益民称。
刘益民透露,他们投的上海仁济医院管理有限公司采取的是收托管费的经营方式,但这种盈利方式仍处于一种探索状态。“当然,如果不是这样操作,我们社会资本也很难进去。” 刘益民称。
从长远看,政策对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机构的扶持态度也日益清晰。
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医疗改革提出如下要求: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1000个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有相对具体数字指标前提下,社会资本有可能取得一定范围的突破。徐志鹏认为,除高端医疗和部分医保外专科外,对社会资本而言,可能存在的机会就是在基层医疗服务市场。
PE偏好“小而专”
当下,综合型医院难有机会,民营专科医院则成为了香饽饽。
据了解,眼下对投资医疗比较感兴趣的有三类企业:一是医疗企业或医药企业,二是房地产商,三是纯粹的投资机构。数据显示,在选择投资标的上,PE机构的偏好是把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部分民营专科医院以及高端医疗机构上;房地产商资金偏好养老地产概念的休闲旅游度假项目,配高端的医疗服务项目;医疗企业或医药企业偏好与自己产业链相关的项目。
刘益民表示:“眼下业界的目光放在了回报率更高的专科医院身上,PE/VC毕竟不是医疗企业、医药企业,他们大手笔收购医院,更多的是出于产业链整合的战略目的,某种程度上,盈利不是他们的第一目的,但我们不同。”
在核心的回报收益上,据业内人士反馈:在不计资金成本情况下,连锁专科医院的回报率大概在20%左右,这是算较好的状况,综合医院的回报率在10%以上算不错了。
在采访中,多数PE机构认为,目前PE机构更适合投资民营专科医院以及高端医疗机构。多位PE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已经投了或正在考察部分专科项目,主要集中在如齿科、眼科、肿瘤医院、医院美容、肾透析中心等类型的专科医院。
“民营专科医院有主业集中、盈利模式清晰、容易复制的特点,而且资金门槛不高,几千万即可,更适合风投的投资理念,因为即使不考虑退出,每年也可以获得不错的分红收益。”浙江华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表示,以齿科为例,他们投了杭州牙科医院,属于健康护理机构,与大型综合医院有一定区分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开与其的竞争,而且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口腔护理需求在持续上升,市场容量每年都在扩大,是投资机构比较青睐的一个投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