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仲怀院士:三次辞官研究家蚕基因

2012-03-07 07:00 · Guy

2007年9月,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首的四位工程院院士,共同推荐向仲怀作为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的候选人。这位主持完成世界上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国际著名蚕学专家,今年又获得2011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

导读:小小家蚕,怎会令向仲怀数十年如一日般痴迷?向仲怀说,家蚕吐出来的丝不仅可以制成荧光衣,还能生成疫苗,就连桑树也大有作为,即可为沙漠添绿舟,也能让荒山穿上绿衣。

向仲怀院士:三次辞官研究家蚕基因

向仲怀院士:三次辞官研究家蚕基因

2007年9月,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首的四位工程院院士,共同推荐向仲怀作为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的候选人。这位主持完成世界上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的国际著名蚕学专家,今年又获得2011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

三次辞职专攻家蚕基因

1937年,向仲怀生于武隆。1954年,风华正茂的他以优秀的成绩考入西南农学院蚕桑系,从此开始了他半个多世纪对中国“蚕丝之路”的探索。

1982年4月,向仲怀作为留学生,被公派到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家蚕遗传及发生学研究室,进行家蚕遗传育种研究。在日本留学期间,他积极收集学习教材和器具,先后到九州大学基因库、长野蚕丝实验场育种部及人工饲料的农村工厂作调查研究。回国后,他把带回的当时急需而又紧缺的仪器和药品,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的研究室。

2003年日本政府投资50亿日元的专项研究经费,确立了以获取知识产权为目的的家蚕基因组计划,号称“开拓21世纪日本丝绸之路”。“日本要单干!为了国家利益,我们要赶在日本之前完成。”得知此消息后,时任西南农业大学校长的向仲怀曾三次提出辞去校长职务,并积极加入到家蚕基因计划工作中。在他眼里,这就是一场民族文化的保卫战。他冒着巨大的风险,贷款3000万元,带领他的团队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启动家蚕基因组计划。

2004年10月,当任务最后完成时,向仲怀带领他的团队完成6倍测序工作,而日本只完成了3倍。当年12月,由他组织参与绘制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论文在世界顶级杂志《科学》上发表,实现了我国在《科学》杂志发表家蚕论文零的突破,并标志我国家蚕基因组研究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至此,在争夺家蚕基因组的战役中,中国取得完胜。

半世纪的“蚕丝之路”

50载的春秋如白驹过隙,如今的向仲怀已是满头白发。但是探寻蚕丝产业的前行之路的梦想在他心中仍没有停止。由于桑树具有根长、吸水深的特性,所以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绿化功效,于是他主持了国家蚕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桑树基因组计划,向世界宣布重振“21世纪丝绸之路”。近年来,他多次前往黔江、涪陵、新疆等地对盐碱和半干旱地方进行徒步调研,与员工同吃同住。

向仲怀深知,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需要完整的学术梯队和一批高素质的年轻科技人才。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学识高、能力强、品德优的年青学科带头人已成长起来。

他主持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育成和推广了一批家蚕优良新品种。

他组织策划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完成世界第一张鳞翅目昆虫(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并开发出我国第一个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

一个小时候没有养过蚕的人,最终却成功抢占新丝绸之路制高点。他就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向仲怀。日前,他荣获2011振兴重庆市争光贡献奖。

3月1日下午,记者在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见到了这位74岁的老人。

“所有的工作都是团队的力量,这项荣誉不仅属于我,还属于我的老师、同事、学生……”被问及获奖感受时,满头白发、戴着老花镜、身着中山装的向老谦虚淡定地笑着说。

向仲怀自1958年从西南农学院蚕桑系毕业留校,就一直从事蚕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在他心中一直有个信念:中国是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祥地,丝绸是中国的骄傲。“如果在这方面我们不能占有一席之地,相关的知识产权就会丧失,产业发展就会受制于人,既愧对祖先,也愧对子孙后代。”

早在1995年9月,向仲怀与中国科技大学李振刚教授就曾提出了家蚕基因组计划的设想,但由于资金等原因,一直未能启动。向仲怀曾寻求和日本合作,对方反应非常冷淡,最后干脆回绝了和中国的合作意愿。

2003年3月,日本启动了家蚕基因组计划。“日本要单干!为了国家利益,我们要赶在日本之前完成,因为科学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向仲怀冒着巨大风险,贷款3000万元,带领他的团队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启动家蚕基因组计划。

“回想那个时候,团队所有同志每天工作12至18个小时,80天就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10月份任务最后完成时,我们的团队完成6倍测序工作,而日本只完成了3倍。”向老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向老打开电脑和记者分享了家蚕研究的一项项成果。

“你知道吗,家蚕吐出来的丝不仅可以制成荧光衣,还能生成一种可以预防家禽瘟疫的药。”向老告诉记者,把家蚕作为“生物工厂”,将其吐出来的丝合成药,可以防治“蓝耳病”、猪瘟、鸡瘟。

向老表示,桑蚕基因组后续研究目标将集中在“发现基因、研究基因和利用基因”上,利用转基因技术制作新型蚕品种和相关产品,以后还可以用转基因的蚕丝做人造皮肤、人造血管等,通过转基因的手段让蚕丝跟人体组织的亲和力更强、排异性更弱,从而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

日复一日地搞科研是否会感到枯燥?对此,向老幽默地说,兴趣是科研的第一老师,有时执着得自己都感觉很“神经”。不过,对待科研就要持之以恒,没有艰苦的过程很难出成果。

“此次获奖对我来说,更是一种鞭策,因为我们都明白中国的蚕丝业还任重道远。”向仲怀说。

向仲怀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蚕学家,我国家蚕基因组资源保护与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主持建立了世界最大的家蚕基因资源库,率先绘制完成了世界第一张鳞翅目昆虫(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实现了家蚕领域基因组测序零突破,让中国的家蚕研究走在世界前沿。

17岁考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蚕桑系,之后,向仲怀与家蚕打了近60年交道。近60年里,向仲怀带领着他的团队完成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实现了家蚕领域基因组序零突破,让中国的家蚕研究走在世界前沿。

他研究家蚕近60年

57年前,17岁的向仲怀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农学院蚕桑系。1958年成绩优异的他毕业留校,开始了他的蚕业教育和科研生涯。

上世纪50年代,四川省射洪、三台等地蚕病流行,蚕农们损失惨重,但不知道家蚕害的是什么病,也找不到防治办法。作为被派去检查病源的专家之一,向仲怀每天跑蚕房、查病情、找病因。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多月后的一天,他终于发现了蚕病的根源―――壁虱寄生在了蚕体上,并找出了防治方法。

2003年,向仲怀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2006年,完成世界首张家蚕全基因组芯片研究……

他让家蚕吐出彩丝

小小家蚕,怎会令向仲怀数十年如一日般痴迷?向仲怀说,家蚕吐出来的丝不仅可以制成荧光衣,还能生成疫苗,就连桑树也大有作为,即可为沙漠添绿舟,也能让荒山穿上绿衣。

在向仲怀的研究中,他将不同色彩的荧光蛋白用高科技嵌入蚕的基因中,让蚕吐出的丝不仅自带色彩,还能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制成的衣服也就成了荧光衣。此外,家蚕是鲜翅目昆虫的模式生物,而现在农业和森林主要害虫也都是翅目昆虫,研究家蚕可以有效防治农林害虫,并且可以减少人类用小白鼠做实验的成本。

就连和家蚕紧密相连的桑树在向仲怀心里也是宝贝。向仲怀说,在团队的实验中,黔江石漠化治理,新疆沙漠化治理都通过栽种桑树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科研一点也不枯燥”

科学研究是枯燥的,但在已从事了近60年的向仲怀看来,搞科学研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有一肚子苦水”。“搞研究,就是要一步一步来,持之以恒。”虽已74岁,只要在家,他每天都要到实验室来。有时候还会亲自赶到偏远的实验基地现场查勘。

在获得2011年度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后。他说,这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一个鞭策、一份鼓励,“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一点儿也不枯燥。”
 

关键词: 家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