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真:练就体细胞克隆猴技术绝活

2019-04-10 10:35 · angus

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让刘真成为猕猴体细胞克隆技术的世界“冠军”,也成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最年轻的课题组负责人。

本文转载自“科技日报”。


几天前,刘真转发了一条招聘博士后的通知。“我们的设备去年底到位,年后开始调试,实验室已经开始运转了。”刘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让刘真成为猕猴体细胞克隆技术的世界“冠军”,也成为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神经所”)最年轻的课题组负责人。

2017年底,“中中”和“华华”在神经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的孙强团队手中诞生。这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

体细胞克隆猴的诞生,刘真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自1997年克隆全球首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多莉”羊诞生后,科研人员先后克隆出22种哺乳动物,但与人类基因最为接近的猕猴体细胞克隆技术却一直没有突破。

体细胞克隆猴技术的一大难点是细胞核移植,包括卵母细胞的去核,及将体细胞核注入卵母细胞。这个过程要既快又好,最大限度减少对体细胞核及卵母细胞的损害。

刘真正是在这一领域练就了一身好本领。

“刚开始是在小鼠卵母细胞上练习,差不多连续三四个月每天练习8—10个小时。小鼠的基础熟练了,从鼠到猴基础操作并不需要很大的跳跃,只是猴卵母细胞去核更难,需要一个重新适应和熟练的过程。”刘真说。

“其实并不是大家理解的,你每天坐在那苦练就行,更重要的是要在这过程中不断调试和寻找更好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刘真说。

例如,在去核过程中,精湛熟练的显微镜操作技术功不可没。猴的卵母细胞不易识别,“我们发现,只有在偏振光照射下,细胞核才能在显微镜下显露‘身影’,于是就决定在移除细胞核时借助偏振光设备来实现细胞核的精确定位。”刘真说,正是这样一点点抠技术细节,才有了最终效率较高的去核操作流程。

再加上几年的苦练,刘真最终能达到平均10秒取出一个核。刘真说,近年来,神经所已经训练了一支能熟练操作细胞核移植步骤的队伍,“我现在做得少了”。

他更多的精力放在实验室的建设及开辟新研究方向上。刘真打算用3到5年时间完成课题组的顺利过渡,同时开启一些他感兴趣的课题。

“目前和孙强老师团队还在继续合作。”刘真说,2017年诞生的“中中”和“华华”是两只正常的猴,“我们现在在做它们与自然生产猴的对比实验,观察其各项生长指标是否正常,这是一项长期工作”。

今年1月份发表的5只用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猕猴模型克隆出来的猴,研究人员也已经开始观察分析它们的生长指标,后续将会做一些干预实验。

“但我们实验室肯定要找新课题。”刘真说,科研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年积累了一些自己想做的方向。”

“实验室的两个博士后已经在做生殖发育相关的一些工作。”刘真说,克隆、转基因等都是为了更好地构建动物模型,“未来我们肯定还是在这个大方向上摸索,探索构建更多适应不同场景需求的遗传修饰模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