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吴晓滨博士:百济神州这半年

2018-12-11 10:57 · buyou

“作为中国医药人,如果在中国生物医药蓬勃发展的当下,没亲身投入一下发展浪潮,恐怕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点缺憾。”吴晓滨博士说道。


本文转载自“医药观澜”。

在中国的医药行业,吴晓滨博士堪称是一个标志性人物。职业生涯历经包括拜耳(Bayer)、惠氏(Wyeth)、辉瑞(Pfizer)等知名跨国药企,从一线销售人员做起,直至跨国药企在中国的掌门人。今年5月,吴晓滨博士加盟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百济神州的消息传来,业界震动,然而这对他本人而言却是一个顺理成章的决定。“作为中国医药人,如果在中国生物医药蓬勃发展的当下,没亲身投入一下发展浪潮,恐怕将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点缺憾。”吴晓滨博士解释说,之所以选择百济神州,因为“无论是从它的产品、视野、国际化进程都意味着未来这家企业将不仅在中国,也会在国际的舞台上崭露头角。”

自今年5月正式宣布加入,满打满算吴晓滨博士出任这家创新药企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刚刚超过半年,这也是百济神州迅速发展的半年,资本市场上,继两年前登陆纳斯达克,百济神州于8月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目前唯一同时在纳斯达克和港交所双重一级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与此同时,其代理新基(Celgene)公司的几款抗癌新药在中国市场表现亮眼;更重要的是,目前百济神州管线内有3款新药已处于后期临床阶段,其中两款新药针对三项适应症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药监局受理,“在明年的某个时刻有望面世。”吴晓滨博士目前对这两款新药的商业化前景表示乐观。

时光如果再次倒回6个月前,吴晓滨博士出任百济神州时第一场公开媒体活动中曾表示,他希望找到更多的挑战。那么现在,他又是如何评价这次“个人职业生涯最大的转折点”呢,就让我们看看他的点评。

吴晓滨博士现任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在此之前曾为前辉瑞中国国家经理兼辉瑞核心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前惠氏制药中国及香港地区总裁兼总经理、前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中国)总经理、中国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副主席、德国康斯坦茨(Konstanz)大学分子生物学硕士及生物化学和药理学博士

药明康德:2018年8月百济神州成功在香港上市,至今过去半年了,香港上市以后对你们公司产生了哪些影响?

吴晓滨博士: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香港上市让我们在亚洲的资本市场,尤其是中国国内的投资人群中的认知度有进一步提高。两年前,百济神州在纳斯达克上市,让我们在美国投资者为代表的国际市场获得很多信任,然而百济神州毕竟是一个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放眼国家的新兴医药公司,我们认为不仅在纽约,在亚洲的金融市场让更多人知晓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作为首批在香港成功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也给后续的同行们起到一些示范的作用。

第三点,通过上市我们也进行了一笔融资,相信这对公司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能够帮助推动我们的临床试验加速进行。我们公司现在有三款代理新基的肿瘤药在中国销售,为此我们建立起商业化运作的团队;另外,预计明年的某个时候,我们自己研发的新药也将获批,香港上市后的融资对我们加强商业团队能力建设和队伍扩张都有非常大的意义。

药明康德:您谈到之前在香港上市,让百济神州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得到提高,具体是否有些事例可与我们分享?

吴晓滨博士:自从百济神州在香港上市后,我们收到来自北京和上海机构投资者要求会面的邀约更多了,这是我们很直观的感受。外部的数据也可以做一些印证,比如上市前,我们在一些财经媒体上的关注只有2千人左右,现在已经有1.6万人关注我们。

药明康德:您觉得中美两地的投资者对你们的关注焦点是否会有一些不同?

吴晓滨博士:有一些共同的大家都很关心,比如我们管线里几个新药的研发进展,临床试验的结果,同类药比较以及商业化的布局等问题,我们也按照两地的信息公布要求对外进行了及时信息披露。

不同点在于,中国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还包括比如对生物医药公司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的机会在哪里,挑战在哪里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并不出乎我们的意料,毕竟作为首批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我觉得我们是要起到一个先锋队、排头兵的作用。

药明康德:您刚才还提到作为首批在港股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百济神州可以起到排头兵的作用,在上市过程中,您觉得具体有哪些经验值得与同行分享?

吴晓滨博士:首先是我们要认清楚上市这件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我一向认为融资不应该是一个目的,而仅仅是一个手段而已,核心还是要解决如何提升中国创新公司的能力,把中国创新药做好,把这些创新药送到医院、送到患者手中。奔着这个目的去,我们要做的事情就应该回归本质,踏踏实实建设工厂、做研发,提升研发效率和新药生产的质量,我觉得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心得是更值得被分享和关注的。

目前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国家已经汇聚了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在新药发现的能力方面我们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下一步,其实才是每家公司面临的挑战,就是我们怎么运用世界顶尖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真正推动到新药的研发环节。最实际的例子,比如与世界相比,我们国家现在在临床试验水平方面还只能算是一个新兵,目前多数大型国际试验的项目负责人(PI)还是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机构,与此同时我们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患者资源,如何将这些资源很有效地利用起来,赋能更多创新药的研发;如何更好地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动更多的创新药面世,让更多患者都用上,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值得骄傲的是,目前百济神州进行的一部分临床试验已经开始由中国PI领导的国际中心去做,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过去很少发生,现在正在发生,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让中国的PI逐步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起到重要作用。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过审以后药物的生产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尤其是在生物制剂领域,它的工艺比小分子药复杂很多,需要掌控的整个工艺流程也复杂很多。过去,我们国家在药品质量方面其实做得并不尽如人意,实际上国家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要搞一致性评价的原因。尤其是今年发生的疫苗事件,给整个业界都敲响了警钟,大家意识到问题所在,而从意识到实践其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与国际上高水平的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百济神州从第一天开始就明确要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必须是与世界上第一流的标准看齐的,这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让步或妥协的可能。

一个是临床试验、一个是产品质量,相信未来我们的生物医药创新公司在这两方面会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我们的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机会,我们需要去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

药明康德:按照时间表,百济神州在2019年有望推出属于自己研发的新药,关于新上市以后市场化的话题,我们之前采访的有些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国内的团队在市场化方面的工作也不如欧美、日本等国的生物医药公司经验丰富,这方面您是如何看的?

吴晓滨博士:我们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在于,药品作为一个产品可能是受政府监管最严格的行业之一,在市场化中,包括产品促销等各方面的合规是非常重要的,任何的行为必须都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那么对于药品的市场化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放在准入方面,所以我们国家在药品准入的监管方面一直在做改革,药监局最近几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使得许多患者盼望已久的药现在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批准。那么下一步就是报销环节,现在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事情,比如近期进行的肿瘤药谈判已经让一些临床急需的肿瘤创新药能够很快进入到医保目录上去,许多药厂也希望这方面的机制可以越来越成熟,鼓励让更多的好药能造福更多患者。

还有一点我也想要提及,我们国家以前的肿瘤药基本上都靠进口,所以在可及性与可负担性方面还不是大多数老百姓都可以负担的,那么随着国内一批创新药企的崛起,我觉得未来的市场格局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最近有两款国外的抗PD-1药物进入中国,价格都定得比较接地气,这个在过去没有发生过,实际上我觉得就是因为大环境的改变,由于中国也能做出非常好,甚至更好的创新药,适度的市场竞争可以达到一个双赢的局面,对患者有利,对创新也有利,我本人看到这样的趋势感到非常高兴。

药明康德:感谢您刚刚与我们分享了百济神州一系列的工作进展,也让我们想起在今年春天您刚加入百济神州的时候说过,希望能够再找到一个能让你激动的目标。那么在新岗位上工作了大半年时间,工作实际情况与您当初的设想相符吗?

吴晓滨博士: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我个人的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一下。我的个人职业生涯是从做医药销售干起来的,做到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总经理也快有20年了,可以说是历经了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从0到1的全过程。由于跨国企业进入中国,中外的交流多了,使我们国家的整体医学水平在过去几十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方面跨国药企起到一个功不可没的作用,给中国的医药事业和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实惠。

在跨国药企工作了几十年以后,我就开始想,等我退休那天,我会不会还是会有一些遗憾?我看到了中国创新药的企业正在崭露头角,并且发展迅速,我觉得,如果我作为一个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中国人,如果职业生涯没有在中国加入到中国本土的医药创新事业中,肯定会有一些遗憾的,所以我希望能有机会积极投入到中国本土的医药创新企业中,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尽一些绵薄之力。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既然这个决心已经下定了,要投身到这个新的浪潮里面,那就是选一个平台,哪个平台你觉得是比较好。经过很仔细地考虑以后,我觉得百济神州是目前在我们创新企业里走得比较前面的,它的产品、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进程都意味着未来这里的创新药将不仅在中国并且能够在国际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

初来乍到的时候,其实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这是一家初创公司,许多事情肯定与我在跨国公司当总经理是不同的。比如我前一家公司拥有1万多名员工,公司流程体系、战略目标都是经历了多年打磨非常清晰了。在百济神州,这里的工作就更接地气,许多事情需要亲历亲为,接触面也更广了,比如说在跨国药企的中国公司里接触研发的机会会少一点,但到了这里我有时也会参加研发会议,虽然我本身也是学分子生物学的,但参加这些会很多时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吸收全新事物的过程,很多东西听不懂,我就回去学习,查资料,自己搞懂了,觉得很由衷地高兴。我到百济神州这几个月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很享受这样一个过程。每次换一个新的地方你就会需要一段时间大量汲取新的知识和营养,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解渴的事情,也让人非常兴奋。

药明康德:那么从具体工作规划出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你希望帮助百济神州实现那些目标?

吴晓滨博士:首先最重要的是按照预期,我们目前有三个新药在临床3期,其中两款新药的三项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药监局受理,预计明年某个时候可以获得批准上市。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建、准备和培训我们的商业团队。针对即将上市的新药,我刚才也讲到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药品的生产质量的问题,我们如何保证我们的产品符合世界一流水准,那么从质量管理各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这方面我们目前的确非常小心谨慎,每个细节都非常重视,希望能够从某种意义上代表我们国家作为创新药企的一个标杆。目前我们正在与德国的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合作,用世界最高的质量标准来确保生产质量,确保我们的药品品质。

从一个公司的长远发展来看,我们还有更多的临床试验工作要去进行。目前我们全球正在进行中的一共有50多个临床试验,我们需要保证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有序进展。除了既有管线产品会陆续开展更多新的临床试验,我们还会不断将新的研究成果补充到产品管线中,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

药明康德:您刚才谈到正在为明年某个时刻上市的新药筹建市场团队,目前您是如何预计即将上市的新药的商业前景,最大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吴晓滨博士:产品尤其是药品,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说得更通俗点就是能否给病人带来真正的获益。从这个标准出发,目前我们对我们即将推出的产品有很大信心。我们的新药的临床数据都高于目前市场同类产品的水平。我始终相信,一个药最根本的东西还是它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明康德:除了你们管线内的新药,你们目前也正在代理新基的三款新药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根据你们发布的2018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你们在这方面的销售增长突飞猛进,主要原因是什么?

吴晓滨博士:主要原因有几个。首先我们在市场准入方面取得了更多进展,例如用于治疗中危/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伴有20-30%骨髓原始细胞伴多系发育异常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的维达莎今年通过谈判被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其次,在适应症获批上我们的另一款产品瑞复美,今年也获批与地塞米松合用,治疗此前未经治疗且不适合接受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MM)成年患者。

另外就是我们商业团队今年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我们能够覆盖更多的医院。这一点也很重要,过去我们只能覆盖一些大城市的一线医院,现在我们覆盖的医院数量比过去增加了许多。

药明康德:采访的尾声,希望您能谈谈对于中国创新生物药未来的想法,未来5-10年您认为创新生物药的发展趋势是如何的?

吴晓滨博士:根据我过去二、三十年的工作经验,我对中国创新药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否则我自己也不会在这个时刻做出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我曾在不同场合讲过,相信未来5-10年,我们国家一定会有十几款生物新药问世,这将在我国医药研发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局面,而且我相信其中会有几个成为世界级的重磅药品,目前我们的科研人员水平真的太优秀了,接下来如果加强我们的临床试验水平和生产能力,那么医药创新的前景是大有可为。

其次,作为目前本土创新医药浪潮中的一员,我觉得大家看到这种趋势,肯定是信心满满、激情满满,但我们也需要任何时刻都保持头脑清醒。药品关系到人民生命的问题,研发风险非常大,理想要远大,但做事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一丝不苟。

药明康德:有一个追加问题,您刚才说相信未来5-10年我们国家肯定会诞生世界级重磅药品,您预期在哪些治疗领域最有可能迎来这样的突破?

吴晓滨博士:我觉得肿瘤领域一定会有。其他的领域,我个人觉得大部分可能还是集中在罕见病和难治病的方面。主要是因为这些病种相比心血管病的研发周期会快一点,产品面世的速度就会更快。

药明康德:最后,作为一个从事医药行业多年的老兵,一路走来您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给读者?

吴晓滨博士:我的个人职业生涯是从做一名一线销售代表开始的,然后做到跨国公司一把手,现在又加入了一个新兴生物药企,一路走来我觉得大体上有一点的思路是不变的,我认为自己还是一个非常接地气,喜欢做事情的人,信仰以本职工作为社会、为别人创造价值,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很兴奋。所以对我来讲,不管在哪里做,只要我能深深体会到自己的确是在创造价值,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我希望自己继续能在生物医药领域贡献我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