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央视网,原标题:《开讲啦》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9月9日,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揭晓,清华大学副校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获得“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奖金高达100万美元。9月16日晚22:38,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特别邀请施一公教授,分享他的成长历程与选择,以及他对卓越人才的期望与思考。
施一公
经历懵懂与迷茫,最终确定科研之路
年少的施一公,牢牢记住了小学政治老师对他说的“你要为咱驻马店人争光”,他努力学习,最终成功保送到了清华大学。20岁时,父亲的意外过世给他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也改变了他的人生态度。从此,他不再是懵懂的大三学生,简单地继续着自己的学业,而是立志要改变这个社会,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从清华大学到出国留学、博士毕业,他也曾有过迷茫和徘徊,考虑过转行读计算机、经管专业,甚至通过面试拿到了一家保险公司中国首席代表的职位。在诱人的高薪面前,他发现做科研更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他说:“一旦进了实验室以后,发现在科学研究这个殿堂里面,是如此之神妙。”于是,当时的施一公最终坚决选择了科研之路,并认识到科研才是推动社会最强大的一股力量。施一公的人生选择背后,有父母与家乡人民的期许,有兴趣之所至,更有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知足常乐是创新的大敌
2008年,已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执教。很多人问过他为什么,在演讲中,施一公教授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回国最根本的原因是“想影响一批青年人,想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他常常反思,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中难以产生拔尖的创新人才?为什么极其优秀的中国学子到了国外,脱颖而出的比例非常小?施一公发现,这些优秀的中国学生非常容易满足。我们的传统文化非常推崇知足常乐,施一公认为,知足常乐用来对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好的,但用来对科研,对学术追求,知足常乐便是创新的大敌。
他希望当代的大学生们能够追求卓越,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在满足小我的同时,更要把社会放在心上,只有给社会带来价值,才算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法理解“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
施一公认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国家栋梁的地方。他说,来清华的70%~80%的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经管学院,这一点让他很痛心。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不能培养卓越人才,而是当所有的父母,所有的精英学子,迫于就业压力一窝蜂而上,都选择金融的时候,就出了问题。梦想还没开启的时候就先想着挣钱,这样的价值观他说自己不是不理解,而是不能理解。在施一公教授看来,青年人应该好好地走自己的路,不要轻易地被周围的价值观牵引,尤其不要轻易地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现场有一位青年代表是今年的高考毕业生,即将步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当青年代表在现场主动与施一公教授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施一公非常高兴能够听到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施一公教授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当代青年学子,不轻易满足,不追名逐利,以科研创新、造福社会为己任,成为对社会有担当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