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新药研发的故事》作者“老梁”,从坚守默沙东18年到独立咨询师的心路历程

2017-09-21 09:00 · GaryGan

《新药研发的故事》作者“老梁”,全名“梁贵柏”,在默沙东工作了18年,并通过撰写与药物研发相关的故事把自己的所见所学所闻分享给更多的读者。在对医药产业的科学与人文探索过程中,他转型成为一名独立咨询师,为新兴的医药初创企业(项目)提供咨询服务。

近日,阿里巴巴在杭州举办了18周年的成人礼。对于一个公司而言,18年很短;然而对一个人而言,18年可谓是大半个青春。笔者今天要介绍的这位“老梁”,他曾将自己进入社会的第一个18年献给了一家老牌药企。

在制药圈里,年长的人爱称呼他“老梁”(实际并不老)。他全名“梁贵柏”,在默沙东工作了18年,并在离开老东家之后,他通过撰写《新药研发的故事》,把自己的所见所学所闻分享给更多的读者,弘扬了老默家的企业文化精神。为了更接地气,他在《研发客》开设了 “老梁说药”的专栏,两年多来,以独特的视角向大众讲诉药物研发背后的故事。

坚守18年还不够,出来了还在为老东家背书,究竟是什么魔力在驱动着梁贵柏博士的孜孜不倦的奉献呢?作为一枚网络“凉粉”(梁贵柏博士的粉丝简称),笔者带着敬仰与好奇心,有幸在线下采访了心目中的偶像。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一米八的个子,出生于1962年的“老梁”看上去只有40出头的相貌。作为“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东北人”,他离开企业,投身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中,成为了“个体户”,一名独立咨询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到而立之年的梁贵柏博士是一枚“学霸中的战斗机”,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后流通站,并在学成之际突破重围加入了“如日中天”的默沙东。在那里,他一呆就是十八年。

“进入默沙东工作,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尤其在当时接触到的同事都是生命科学领域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让我很激动。我感觉每天都有学不完的知识,只要我对哪个领域拥有好奇心,身边的同事都能帮助到我。再说,在我们那个年代,互联网(电子邮件)也只是刚刚起步,那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在一个企业呆十几年是很正常的,对科学家而言更容易静下心来做学问,不像现在的社会很浮躁。”当梁贵柏博士回忆起往事时,笔者仍然能感受到他那颗“年轻炽热”的初心。

默沙东的使命:攻克顽疾,舍我其谁

我们应该记住,医药用于治病救人。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制药是为人而不是为了利润,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如果我们记住这一点,利润从来不会消失:记得越清楚,利润就来得越多。我们不能站到一旁去说我们发明了一种新药就已经大功告成了。在我们找到一条有效途径,把我们的最佳成果带给每一个人之前,我们决不能停下来。——乔治.默克(1894--1957)

翻开《新药研发的故事》一书,扉页赫然印着创始人乔治.默克先生的话。梁贵柏博士告诉笔者,虽然自己写了那么多与药物相关的故事,但是在默沙东的18年里,严格上说从头到尾完全跟进的成功项目事实上只有一个,那就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二型糖尿病新药——西格列汀(DPP-4抑制剂)的研发。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他在先导化合物的发现、设计和优化,临床候选药物的推荐以及有机合成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先后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与发明专利。

“默沙东是个运气特别好的公司,近年来两次都是危机的边缘突破了自我,开发出重磅炸弹药物,一次是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另一次是万灵抗癌药Keytruda让它再次受到了全球的关注”。为什么好运气能够降临到默沙东而不是其他呢?梁贵柏博士告诉笔者,当年的默沙东有一种使命感叫做“攻克顽疾,舍我其谁”。这是一种敢于担当,遇到该做的事,绝不退让的人文精神,也只有成为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才可能有底气说出如此“豪言壮语”。

科学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几年前,梁贵柏博士在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工作的朋友找到他,希望写出一些新药研发相关的故事来给研究生看。带着朋友所托,梁贵柏博士下笔了,写着写着,他的文章被默沙东的PR发现了,于是PR与梁贵柏博士约定,如果写满10个故事,就资助他出一本书。后来,因公司业务调整,梁贵柏所在的部门解散了,他带着遗憾离开了服务18年的老东家,不过外面的天地更为广阔,反而更好地发挥梁贵柏博士在制药人文领域的特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药研发的故事》这本书2014年年底诞生了。从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两者的结合既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个人走向成功的必备要素,也是一个企业成为“伟大的企业”的必由之路。

从抗艾滋病新药的研发、胆固醇假说到青霉素工业化生产、2型糖尿病、血糖调控和捷诺维以及乙肝疫苗的转让……每一款药物从开发到临床到生产到BD到上市,这背后皆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当记者问到梁贵柏博士是如何选材选题时,他回想道,当时并没有太多时间去发掘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写这些故事只是基于两个出发点:其一是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是医药科学里程碑式的发现;其二是跟中国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药物。

“整体差距=整体都有差距”

十多年前,在创药物研发的各个方面,我国几乎都是空白,但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以药明康德为首的外包服务公司为全球的药物合成、分析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这些新兴的公司结合自己多年CRO的经验不断突破瓶颈,使中国的新药开发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同样的,在生物药领域,新涌现的生物公司有的拥有智能化抗体发现和评价技术平台,有的拥有细胞株构建和筛选技术,有的在细胞培养工艺方面更胜一筹,还有的拥有国际GMP标准的中试放大生产线。不得不承认的是,制药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医药工业因为发展起步晚与世界水平整体还存在差距。“整体差距=整体都有差距”梁贵柏博士向记者强调道,虽然每一块都有差距,但是我们在追赶,差距正在缩短,甚至消失。

独立咨询师说:药物研发是一门系统的科学

有人常说,“在中国没有一顿饭搞定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是两顿饭。”这正是梁贵柏博士现在所从事的职业面临的尴尬。独立咨询师,顾名思义,不隶属任何机构、以个人名义从事咨询服务的一种自由职业。如今,美国独立咨询师队伍非常庞大。据美国独立咨询师协会统计,2004年美国独立咨询师人数超过30万,“方案”销售额超过700亿美元。而在中国,这一职业的从业人数还比较少。因此,在梁贵柏博士接触的不少客户中,很多人希望“一顿饭”就能获取他对项目的“定论”。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梁贵柏博士认为,只有基于系统的考虑、充分的数据、周密的准备以及对一个项目长期的跟踪调研,才有可能得出负责任的咨询结论。

在“横尸遍野”的新药研发领域里,开发出有价值的分子资源很不容易。甚至有人说“药物研发:九分靠运气,一分靠努力”。不过梁贵柏博士很不赞同这个说法,在他看来,药物研发是一门系统的科学。一方面,就目前基础科学的发展水平,新药研发整体的成功率大概在10%多一点,这是所有新药研发项目的共性;另一方面,科学家对分子资源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每个具体的新药研发项目的成功率。

总而言之,研发新药会有挫折,但整个医药工业是在不断前进的。虽然有些疾病暂时还没有办法,但是针对大多数疾病的治疗进展是显而易见的,如艾滋病从发现到可控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丙肝病毒从确认到完全治愈也只用了30年的时间。从医药科学角度而言,这些细分领域的突破性进展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写在最后:

这篇文章是笔者从事采编工作三年多来,第一次以粉丝的角色来采访自己的偶像。特别感谢安媛(@an小安)三年前的一篇博客介绍了《新药研发的故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一个成功的药物研发,除了具备科学素养,更离不开人文关怀。同时感谢BioBAY和研发客提供的机会,让我近距离采访到了梁贵柏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