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于华大上市!创始人曾因说“没太把华大当回事”引热议,其底气何在?

2017-08-26 06:00 · angus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刺激,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参与者会越来越多,竞争格局也将日渐清晰。如何能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有一席之地,是迪安诊断需要在高速增长后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转载自“E药经理人”。

“2016年是体外诊断(IVD)行业发展变革的一年。”


图片来源:网络

在迪安诊断董事长陈海斌看来,2015年一批国内领先的IVD企业成功完成IPO,而传统制药行业和转型的上市公司也在试水IVD产业。在各路资本的聚焦下,行业资本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其中一方面是创新技术的资本整合和联合,另一方面是IVD渠道和服务商、提供商的整合和联合,行业上下游的链条会逐渐打通。

不同于医药行业所面临的巨大的政策不确定性,国家对于第三方医学检测的政策鼓励却日渐增多。尤其对于独立医学实验室,随着政策、技术和资本三方面的逐渐松绑和持续助力,行业变革也正在发生。

2016年,卫计委发布文件,对于未列入《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2013年版)》,但意义明确、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价格效益合理的实验室自建的临床检验项目(LDTs),应及时论证以满足临床需求,这也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从原则上为LDT模式松了绑。

2015 年是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发展爆发元年,实验室数量由216家猛增至356家。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医学检验市场规模约为1750亿~2200亿元,而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的渗透率仅为 2.2%~2.7%。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市场规模将新增200亿元。

作为国内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行业的先行者,2016年是迪安诊断全速前进的一年。根据年报数据,2016年迪安诊断实现营业收入38.24亿元,同比增长达到了105.79%,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8亿元,同比增长也超过了50%。其中,诊断产品收入为23.5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08.83%,诊断服务收入达 14.2亿元,同比增长为31.54%。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刺激,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参与者会越来越多,竞争格局也将日渐清晰。如何能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有一席之地,是迪安诊断需要在高速增长后思考的重要问题。

1、跑马圈地

1996年,当时身为复星医药广州公司总经理的陈海斌,辞职回到浙江创业。2001年8月,他创办了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早期迪安诊断主要以代理业务为主,是罗氏诊断在浙江地区的最大代理商。2004年,迪安诊断向产业链纵深发展,并开始涉足独立医学实验室业务领域。

至今,迪安诊断的商业模式进化已经历经了三个阶段:1.0版的传统代理业务、2.0版的诊断外包服务以及3.0版的合作共建模式。现阶段,三种商业模式互为补充有效满足各级医疗机构客户的服务需求。

陈海斌有一句经典口头禅: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而这些年,在迪安诊断的发展历程中,他也确实就是这么做的。

2007年,迪安诊断开始跑马圈地,进行连锁化复制。

从医学独立实验室行业本身来看,客户分散、数量多、单笔金额小、频率高,可复制性强都是其显著特点,并对检验标本的保存有着严格的温度和时间限制。而受制于保存条件和物流水平,医学独立实验室的服务半径相对较小。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的医学独立实验室行业,均走上了靠连锁经营、规模取胜的道路。

以美国为例,全球最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Quest和Labcorp的业务范围基本覆盖了美国所有州,并与医院采用分级式合作,根据不同地区人口结构和经济水平不同,分级设立不同规模的服务网点。

与之类似,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与不同级别医院也形成了不同的合作模式。一方面,与大型医院形成“补缺式”服务模式,辅助其完成一些样本量少、成本高、检测周期较长的特检项目。另一方面,与中小医院形成“分级式”服务模式,根据市、县、乡级医院及社区医院的辐射范围,建立相应规模的检验中心,并发挥不同功能。

上市前,迪安诊断主要在江浙沪京四地深耕业务。上市后,则以每年3~4家新设实验室的速度进行快速扩张。2016年,迪安诊断以投资新建、合资共建或并购整合方式新增实验室十家。截至2016年底,公司已建与在建连锁实验室为31家,预计将于2017年完成全国第一轮“跑马圈地”实现省会城市实验室网络全覆盖。

2、新梦开始

2011年迪安诊断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时,有记者问陈海斌,作为一个创业者,觉得梦想成真了吗?他则说,旧梦成真,新梦开始。

如果说登陆资本市场是陈海滨的旧梦,那么将迪安诊断从“服务+产品”双轮驱动战略向“医学诊断整体化服务提供者”的战略转型就是他口中的“新梦”。

一方面,通过加速全国连锁实验室网店的布局进行横向扩张,并由此推动多层级区域中心的下沉。另一方面,在上游,基于与梅里埃、罗氏、西门子等医疗产业领先公司的合作,进行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在下游,与韩国最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SCL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试水国内中高端体检和健康管理市场,由此打造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此外,从2015年迪安诊断开始进行积极并购和业务合作,连接生物样本库、健康体检、CRO中心实验室、生物冷链物流、遗传咨询、移动医疗等细分领域企业,借此提供更加丰富的整体化解决方案。

全球独立实验室巨头Labcorp被陈海滨列为迪安诊断要对标的公司,从其发展轨迹来看,Labcorp在行业发展初期,同样是通过快速扩张跑马圈地来形成规模效应,而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单纯的地域扩张难以保障公司的持续高速增长,需要不断以技术创新驱动来进行项目拓展。

同样备受陈海滨认可的还有2014年Labcorp收购当时全球第二大CRO公司科文斯,在他看来,独立实验室整合CRO后,市场和盈利规模都将随之扩大。第二年,全球最大的CRO公司昆泰也宣布与美国第二大独立医学实验室Quest Diagnostics成立合资子公司Q2 Solutions,合并双方中心实验室业务。

早在2013年,迪安诊断就在CRO领域进行布局,与比利时BARC公司开展CRO业务的合作,为BARC公司在中国的临床试验业务提供实验室检测服务。2015年,迪安诊断与泰格医药合资成立观合医药,为I~IV期药物临床试验提供严格和复杂的实验室解决方案,包括中心实验室、基因组学和生物分析等复杂的实验室服务。根据华创证券数据显示,2016年迪安诊断CRO业务同比增长达到186.32%。

2011年,迪安诊断成为中国医学诊断外包服务行业第一股,实现了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上市“零的突破”。然而,随着达安基因、贝瑞和康以及华大基因等后续竞争者相继登陆资本市场,并且产业链延伸的不断加强,毫无疑问,各自的交集将会越来越多,而作为先行者的迪安诊断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和挑战。

“没太把华大当回事”,陈海斌两年前的这句话一直是外界热议的话题,这也让他颇有些无奈,因为从当时来看,迪安诊断与华大两家企业所做的检测项目中重合的非常少。

“我并没有看不起华大。之前,我们的主要精力在大众市场,华大主要做科研。但今天我们开始往行业上游走,他们往下游走,实际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交集,我们也在与华大探讨各种合作的机会。”陈海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