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子承父志写春秋 | 央视最新视频

2017-04-06 06:00 · angus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常常有学生和朋友问我:这辈子你崇拜过谁?我过去48年唯一崇拜的人是我的父亲。在我的生命中,父亲对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追思故人,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行为,根本目的是为了开创美好未来。家有家风、国有国之精神,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继承先辈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从历史中获得启示,都决定着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施一公曾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实现父亲在世时未完成的心愿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说,自己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实现父亲在世时未完成的心愿。因为意外事故,父亲在施一公读大学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但父亲留下的点滴记忆,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施一公,激励他一步步成长为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放弃国外教职、全职回到清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常常有学生和朋友问我:这辈子你崇拜过谁?我过去48年唯一崇拜的人是我的父亲。在我的生命中,父亲对我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施一公2015年追忆父亲时写下的文章

这段文字,节选自施一公2015年追忆父亲时写下的文章,被报纸刊登、网络转发之后,很多读者纷纷留言,致敬这位科学家的父亲。


1962年,施怀琳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省电力工业局工作。他和爱人一共有4个孩子,在1967年生下小儿子,取名“一公”。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我想他可能觉得小儿子都会比较疼爱,可能希望将来我也能够子承父业,能够继承他的/做人做事的方法,就取了一心为公的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一公。”


施一公的家乡河南驻马店的小郭庄


一心为公,就是父亲施怀琳的选择。1969年,施怀琳一家被下放到河南驻马店的小郭庄,这里偏远贫穷,一家6口住在牛棚改造的房子里。即便自家的条件如此艰苦,父亲依然把帮助乡亲当作快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你看农村没有电,没有电我父亲居然带着我的大姐,自己架电线杆,一个一个从大队部引到了小郭庄。所以小郭庄这个村庄里,是当地方圆十几里第一个通电的村庄。”

村里人的头发基本都是他理的,很多人家的衣服都是他裁剪的,做这些事,他分文不取。这些童年的回忆,让施一公觉得父亲即便从大学生下放到农村,也要有所作为、充满乐观。那时,父亲常常骑车带施一公出去。坐在自行车前横梁上,施一公经常听到父亲吟唱的曲段。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你像《智取威虎山》选段,大概是这样。‘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其实《智取威虎山》在我看来,唱里边的歌词反映的是一种境界,总觉得是壮志未酬誓不休。”

父亲的“壮志”是什么?施一公那时并不懂。但他记得,父亲很希望学有所用。即便在高考制度的中断时期,父亲仍然没有放弃。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1977年的秋天,已经深秋了。我父亲白天的时候,就给我的表哥、表姐和我大姐他们三个人辅导,数学、物理、化学。在地上拿一个石头随便画几下,写一写,然后再擦掉重新写。我小时候根本看不懂,也听不懂,从小就听到X平方,圆周率π,听到氧气、氢气变成水,/这些东西在我小时候是神妙无比。”

科学的神奇,在父亲的讲述中被施一公记在心里。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立刻在河南驻马店的小镇上引起了轰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当时我们叶帅叶剑英还做了一首打油诗,叫‘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真的大家全民学习,全民奋斗,就是想学知识、学文化。其实我觉得我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其中的一员,全力以赴地让自己的孩子希望学知识、学文化。”


施一公在1984保送进了清华

在父亲的启蒙下,施一公的表姐、表哥、大姐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全都考进了大学。施一公也在1984年获得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了清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我每次考试、每次学习,我觉得好像都是在为父亲。为啥呢?因为我想让我的父亲觉得我很不错,我想让我的父亲为我骄傲。”


但施一公的心愿,却突现波折。1987年9月21日,施一公的父亲遭遇车祸,从此阴阳相隔。突然痛失父亲,对大三年级的施一公是无法承受的打击。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后来回到清华,我根本无法正常地生活、学习,所以晚上有时候半夜惊醒梦见我的父亲,我会无法忍受这种悲痛,我会跑到圆明园痛哭一场,发泄所有的能量。”

带着对父亲的思念,1989年,施一公从清华毕业出国留学。在美国奋斗十八年,施一公成为国外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但异国他乡的成功事业,并没让他忘记父亲未酬的“壮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父亲活着的时候,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帮助着邻里乡亲和周边许许多多没有那么幸运的人们。子承父志,我不缺吃,不缺穿。我缺啥呢?我觉得我缺乏像父亲一样的胸怀和回报之心。这种心情跟随我在国外漂泊了十八个春秋。”

两年的过渡期,施一公不顾很多人的反对,毅然辞掉美国教职、放弃美国国籍,全职回到母校清华任教。他最想做的回报,就是培养一批为科技强国而努力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我觉得我做事情,其实就是我父亲以前想做的事情,但没有机会做的事情。科技强最根本的因素,是因为它有一批人在后面,就是人才。我能做什么呢?能培养拔尖创新一流的青年科学家,他只要跟着我做,就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我可以把他带起来。”


施一公带着“徒弟”研究抑制肿瘤的因子将成果转化为抗癌新药应用临床实验

施一公带着“徒弟”研究抑制肿瘤的因子,将成果转化为抗癌新药应用临床实验;他们攻克世界性难题——解析剪接体结构,未来可能据此研发治疗遗传疾病的药物。为了科研事业,施一公常出差奔波。在父亲八十岁冥寿那天,他恰好在父亲的出生地杭州开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一天忙碌之后,我回到酒店自己的房间,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泪流满面,只能给父亲的在天之灵写信:‘爸爸,您走得太早了、太急了,都没能赶上一天好日子、也没能叮嘱儿子一句话;27年来,儿子拼命努力,只怕辜负了您的期望’。”

父亲的期望,激励施一公带领清华生命科学快速冲到世界一流,招揽几十名国际顶尖科学家回到中国全职任教。在他的心中,父亲的“壮志”,就是自己的“科技强国梦”。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我深深地怀念我的父亲,也希望自己能有像父亲一样的大爱和情怀。父亲的吟唱似乎就在我耳边:‘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

关键词: 施一公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