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学术界的科研评价体系,让学者的荣誉、收入、职称、项目都与论文挂钩,一定程度上让衡量标准“跑偏”,论文抄袭、花钱买版面等现象屡见不鲜。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直言,中国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唯论文”的衡量标准禁锢科技创新,需要“多把尺子”共同作用。
谈衡量标准:论文评价本身无可厚非
被问及现行机制是否合理,龚克反问:“不用论文评价,用什么评价?”
龚克称,论文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学者研究水平的核心体现。“论文评价的本质是同行评价。要在权威期刊发表,是因为那里有水平更高的同行评价机制;看引用,是要知道同行对你有多认可。”
龚克表示,以论文为衡量标准,本身无可厚非,错在“唯”论文。
他指出,论文绝非所有科技成果的载体,不能以论文“一刀切”。“比如科技成果转化,要解决的是实验室成果如何在生产实践中可靠、低成本、安全地生产,其中掺杂了技术、市场等众多因素,怎能用论文评价?”
且在龚克看来,同样的环境体制下,只有少数人弄虚作假而大多数人奉行正道,这只能证明是少部分人能力有限、德行有失。
谈现有弊端:“唯论文”禁锢科技创新
龚克指出,中国要成为科技创新强国,就要有支撑其持续运行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激励与管理,本身也是一门科学,而在这方面,我们显然还没有完全掌握规律。”
他坦言,对学界来说,科研评价体系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一门心思‘大做文章’、在‘文章缝里找文章’,对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而言,无疑具有很大副作用。”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
针对此处,龚克建议再加一句“深化科研评价改革”。借助国家的“指挥棒”,他希望让该问题得到更多关注,“大家一起认真研究,如何使科研评价体系走上更加灵活、健全的道路”。
谈改革方向:探索“多把尺子”
批判易而献策难。如何将科研评价体系多样化,龚克称,目前还在探索。
他介绍,南开大学几年前开始尝试,教授评级只看“代表作”。具体来说,就是无论发表了多少文章,每人只送规定数量的论文 (副教授 3 篇、正教授 5 篇) 交专家评审;去年,该政策更进一步放宽,规定参评作品可拓宽至一本书或一个专利及其实施效果说明,“总之能证明你学术水平的就可以”。
“重质量而非数量”使南开大学成为论文界的一股清流。龚克透露,南开论文总数在国内知名高校排名虽不靠前,单篇论文的影响力却非常可观。
龚克表示,多样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如何构建还未明朗,但要具有公信力,一定是“多把尺子”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