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岸迈生物CEO吴辰冰:20年后初次创业,我选择了双特异性抗体

2017-03-07 06:00 · 陈莫伊

2016年年初,在医药行业辗转了20年的吴辰冰创办了专注于双特异性抗体开发的岸迈生物,开启了创业之旅。短短几个月后,岸迈生物与信达达成合作。这一最高可获得1.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的交易让岸迈生物迅速“走红”。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吴辰冰在回国6年多后选择了自创公司?他选择双抗的理由是怎样的?他对公司的发展有何特别的规划?吴辰冰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解答了这些问题。


岸迈生物CEO 吴辰冰博士

作为一种抗癌新“利器”,双特异性抗体(或简称“双抗”)受到了一大批制药巨头和初创公司的追捧。一些“十亿美元级”的交易让我们看到了双抗巨大的市场价值。近两年,国内布局双抗研发的企业不断增加,2016年成立的岸迈生物便是加入到这一竞争队伍中的新成员。在接受生物探索记者采访时,CEO吴辰冰讲述了他初次创业选择双抗的3大理由,分析了为何这一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的概念经历了30多年才得到临床和市场的验证,回答了如何解决药价高的难题。

1

在医药行业辗转20年后,他选择了创业

两年后,再次见到吴辰冰博士时,这位在医药行业工作了20年的“老兵”、这位有着十多年跨国药企工作经验的抗体“老将”有了自己的公司,开始了他的创业之旅。从雅培到睿智化学、中信国健,再到创办岸迈生物(Epimab),吴辰冰说:“这是一个自然过渡的过程。”

2010年初,带着在雅培公司积累的十多年抗体开发经验,吴辰冰加入了睿智化学,一家研发服务外包类公司。经过了3年多的时间,他从零开始,建立了抗体研发团队以及一系列抗体技术平台,并与国内外药企进行了广泛的合作。2013年,吴辰冰加入了中信国健,一家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早期专注于仿制药的开发,后续也布局了新药研发。

“睿智化学和中信国健是我离开了跨国药企的环境后在国内经历的两种不同的企业形态。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让我认识到,在中国,如果想要在生物制药产业有一个长远的策略和布局,必须要走创新这条路。基于这样的考虑,创业可能更容易发挥我在抗体技术和抗体早期开发方面积累的经验。”吴辰冰这样告诉生物探索记者。

2

开发双特异性抗体,他有3个关键理由

2016年初,吴辰冰创办了致力于双特异性抗体研发的岸迈生物。他说:“选择双特异性抗体,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自身经验,二是技术优势,三是双抗药物生物学机理本身的不可替代性。”

——经验——

吴辰冰在雅培工作的后几年,主要是进行双特异性抗体技术的开发。2007年,他带领的团队成功开发一种称为DVD-Ig的技术,并在2009年获得专利授权。他说,这在雅培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雅培第一次内部开发出一种创新抗体技术。目前,该技术已被用作新一代的生物制药开发平台,有三四个相关品种已经进入2期临床。

——技术——


基于先前的这些经验,吴辰冰创办的岸迈生物推出了自主开发的FIT-Ig技术,一项新型的构建双特异性抗体的技术平台。FIT-Ig技术借用了抗体本身的一些结构特点,充分利用了抗体Fab这一段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在空间上通过交叉组合的方式,在基因水平进行重新组装,最后产生的是Fab交叉串联的分子结构(上图)。吴辰冰表示,这样的设计保证了双抗技术中很重要的重链和轻链正确搭配的问题,以及后续的可药性和可规模生产性问题。他希望能够在先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更优化的技术,并且有自己的专利保护。

——机理——

除了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优势,这类药物本身生物学机理上的不可替代性也是促使吴辰冰选择双特异性抗体药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双抗类药物的作用并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单抗联合使用就能取代的。因为,两种治疗手段的生物学机理并不同。双特异性抗体不仅能够实现T细胞导向治疗,还能够同时抑制两个信息传导通道,包括PD-1这一类的T细胞免疫抑制检查点信息通道,以及癌细胞表面上PD-L1一类的阻断T细胞激活的信息通道。吴辰冰表示,业界目前的一个基本共识是,今后的肿瘤免疫治疗将更多是同时针对双靶源或多靶源的开发策略。这样的趋势将给双特异性抗体很大的发挥空间。

3

技术门槛高、价格贵,他认为都可以克服

据介绍,双特异性抗体这一从上世纪80年代就被提出的概念花了30多年的时间才得到临床验证。与已经有大量产品获批上市的单抗相比,目前仅有安进公司的一款双特异性抗体(Blincyto,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阴性(Ph-)复发性/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和上市。

吴辰冰告诉生物探索记者,尽管概念很简单,就是将T细胞导向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把肿瘤杀死,但是技术门槛却非常高。即便是像基因泰克这样的在抗体技术工程领域一流的公司,也花了近30年的时间才开发出了自己的CrossMab技术平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型制药公司在没有自己技术的情况下,会选择从小型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授权,展开双抗布局。吴辰冰认为,这也是岸迈生物发展的一个市场契机。

事实上,2014年安进Blincyto的上市给开发双抗的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鼓舞,但其高昂的药价却一直备受关注。对此,吴辰冰表示,药品的价格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特别是生物药品的价格一直比较高。安进的第一代产品之所以价格高,主要受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它是第一代技术所延伸出来的产品,所以在使用上非常不方便,半衰期很短的情况下,病人必需要携带一个连续静脉注射的泵,所以治疗费用其实涵盖了一整套的给药系统,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第二,由于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因此,费用必需要达到一定的价格,才能将这个药继续做下去。目前,除了已获批的适应症,安进还在其它治疗领域不断延伸,希望在其它血液瘤的治疗中有更好的收获。

对于如何解决药价高的难题,吴辰冰认为,现在,大部分的公司都在采用第二代、第三代的技术进行双抗开发。这些技术更稳定,使用上更方便,甚至可以皮下注射,因此会大大减少药物本身之外的费用。只要今后市场规模足够大,使用足够方便,双抗药物的价格会达到让病人可以承受的空间内。


吴辰冰博士在会上作报告

4

成为国际化生物技术公司,他说要“两条腿走路”

谈及公司的定位,吴辰冰告诉记者,岸迈生物初创的设想是成为一家国际化的生物技术公司。因此,公司的布局遵守着欧美早期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策略,即“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进行内部产品开发;另一面,广泛建立技术合作。

——产品——

目前,岸迈生物的产品开发主要关注的领域是肿瘤。公司希望通过自有的技术平台开发出第二代的靶向治疗产品,和现在已经上市的第一代靶向治疗单抗药相比,至少在临床前的动物模型上要表现出非常大的优势;同时,希望这种优势最终能转化为临床疗效上的大幅度提升。目前,相关项目正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计划2018年初进行临床申报。吴辰冰认为,基于独特的自有技术平台,开发出有特色和差异性的产品能够避免与其它公司的同质化竞争。

——合作——

除了内部产品开发,吴辰冰强调,合作也是公司发展至关重要的策略。在创新生物制药领域,国际和国内合作是必经之路。这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的企业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2016年,岸迈生物先后与中国的信达以及英国的Kymab达成了战略合作。

吴辰冰说:“与信达的合作是看到了其作为生物制药行业明星企业的能力。信达在产业化方面具有很强的领先优势,同时,它还在不断充实自己的研发能力,提高创新力。此外,在双特异性抗体开发方面,信达也有很多经验和想法。”

“与Kymab的合作是对岸迈生物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棋,使得公司能够跨入国际舞台。Kymab在肿瘤免疫领域具有多年的积累,特别在创新抗体开发方面有很深的生物学根基。此外,它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有大规模的合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创新产品开发上,这一合作也非常关键。岸迈生物可以第一时间获得这些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开发权。”

吴辰冰强调,每个公司都应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技术平台优势,不光在内部充分开发出创新的、患者急需的产品,还应该积极与其它公司进行合作。举例来说,岸迈生物现在主要关注肿瘤药的开发,如果有其它公司在别的治疗领域有长时间的积累和很好的专业性,双方建立合作,开发相关产品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5

抢占国内双抗市场,他给自己定了“小目标”

作为生物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抗体药物已成为争相追捧的金矿产业。吴辰冰认为,至少在今后的10-20年,抗体市场还会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性发展。回首国内这十几年的抗体药开发历史,主要都是集中在生物仿制药的开发。创新抗体药,包括双特异性抗体这类新分子的开发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最近几年,生物学领域的突破进展也推动了抗体药物的开发。因此,不管是单抗、双抗,或其它类型的分子,只要有好的成药性,有支持规模生产的技术平台,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

被问及是否会布局双抗以外的产品,吴辰冰这样回答道:“在以后的发展中,岸迈生物应该不会只局限于双抗的开发,也会涉猎其它有价值、有市场的产品。但就目前来说,我认为双抗可以做的东西还非常多,还没有到需要转向其它方向的拐点。公司短期的小目标是在3年内有2个产品进入1期、2期临床开发阶段;跟10个以上的国内外公司进行合作;同时,在人员配备、平台建立以及融资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