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盛医药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
早在学生时代,杨大俊表现出了创业天分。利用课余时间,杨大俊参与创立了两刊在当时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杂志——《中国医学生》和《家庭医生》。
“大二的时候创办了《中国医学生》,最高的时候发行量有5万分,但是中国的医学生一共也就15万人。”杨大俊回忆道。
第三年,杨大俊又创立了《家庭医生》,主要面向普通读者。90年代最高发行量可以达到每期300万份,其影响力可以排名全国前十。“当时的经济效益也很好,甚至还可以为医学院技术部老师提供奖金。”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影响力,《家庭医生》一刊成功的杂志。
赴美深造,中国需要实际技术
不仅创业做的有声有色,杨大俊还是一名Top student。他深知当时中国技术上的短板——中国需要实业和技术。“当时的教育让我感受到,我们要有实业,要有实际的技术。尽管这两刊杂志很成功,自己也很有成就感,我还是选择了走专业的道路。”
1986年,杨大俊获得从医学硕士学位后赴美深造,在密西根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杨大俊又到乔治城大学Lombard癌症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20年前美国就开始强调知识的转化研究了,我们也正好赶上了,在乔治城大学的时候就做了大量的转化研究。”
亚生医药,美国创业取得成果
在乔治城大学期间,杨大俊团队发现了一个全新机理的抗肿瘤小分子,即AT-101。2003年,团队的专利获得投资人的青睐,成立了Ascenta Therapeutics(亚生医药)公司。“这算是第一次正式的创业,我们的优势就是这是大学里面的研究成果,有专利和临床前的安全数据。”杨大俊告诉记者。
2003年第一笔融资500万美元,2004年B轮融资3000万美金,前前后后加起来,亚生医药大约获得了9000万美元的融资。无论是从产品开发还是融资来看,亚生医药都是非常成功的创业公司。
2005年,杨大俊从密西根大学辞职开始全职创业。本着帮助中国医药国际化的初心,杨大俊与另外两位创始人王少萌和郭明教授在上海张江成立了中国研发中心。立足中国,以美国的标准来进行医药研发,杨大俊团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我们是比较早的一批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美国公司,亚生医药两个转让给跨国公司的产品都是上海研发中心的研究成果。”
寒冬裸泳,困境中创立亚盛
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2009年,亚生医药也启动了上市计划。这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亚生医药受到了很大冲击。另一方面,美国公司领先的产品在临床阶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腹背受敌,美国公司决定把上海的研发中心关掉。
五年时间,杨大俊等人在上海研发中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三位创始人认为上海的研发中心还是很有价值的。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下来!
三人说服了公司,将上海研发中心零价格转让给他们。正是当时这个契机,金融危机把他们拍到了中国,成立了亚盛医药。
当时中国创新药的投资环境非常不成熟,敢做创新药的企业寥寥无几。加上金融危机,对整个团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对金融危机的风险预测不够,很快公司的资金就用完了。“确实那个时候很困难,先是我们自己的工资发不出来,后来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杨大俊回忆:“我们也很坦率的跟员工讲了,有几个月是发半薪的。”
好在2010年的2月份,三生制药给亚盛医药投资了300万美元,杨大俊形容这笔钱是雪中送炭。尽管处境困难,但凭着过硬的技术和经验丰富的团队,亚盛医药逐渐走出了困境。2015年8月,亚盛医药获得元禾原点、元明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上月,由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亚盛医药完成获得国投创新领头的B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5亿人民币,为2016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收关之战添上重重一笔。
回顾创业初期,杨大俊调侃道:“我们当时有点太勇敢,不仅下海裸泳,而且是冬天的时候裸泳。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回头来看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产品线平衡布局,亚盛的目标是全球市场
目前,亚盛医药产品线共有8个正在开发的产品,其中有6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不仅如此,亚盛医药还在产品线多方布局,除了目前热门的抗肿瘤药物,还在乙肝、抗衰老以及干性老年黄斑病变治疗药物平衡布局。
针对中国目前医药研发环境和需求,亚盛医药在抗肿瘤药物布局了两个领域。一是比较瞄准全球市场的细胞凋亡通路产品,目前产品线3种产品中已经有进入临床阶段。这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杨大俊认为,尽管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市场,但80%的创新药市场都是在中国以外的。要去啃另外80%的市场,一开始就要有全球的定位,首先要有全球的专利保护,还要有按照全球标准进行开发的实力。“这也是亚盛医药一直坚持的标准。”杨大俊补充道。
此外,在成熟靶点药物上亚盛也有所布局。成熟靶点即目前市场上已经有相同靶点药物批准上市的,从靶点本身来讲基本没有什么风险。这类药品在后期推广起来会前者容易许多,临床上的开发都有路可寻。但杨大俊表示,依然要寻求这些产品的差异化。
他认为:“如果产品不能做到差异化,第二天就可能出现10家或者20家的竞争公司,很难说明你的优势和特点,也很难得到投资人和行业的认可。”
双向国际化,为步入国际化市场铺好道路
除了产品线布局,亚盛医药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研发模式——双向国际化。
亚盛医药研发模式
研发前期的源头发现和产品设计工作都是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完成的。这就使得亚盛医药更加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和认可,国际市场对这样一个顶尖学府实验室的质量和研发能力是认可的。“发现源头的国际认可,为整个开发过程都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我们有胆量,也有实力做国际水平和标准的原创新药。”杨大俊补充到。
不仅如此,团队的核心成员大部分都在这个领域工作十多年,并且熟悉海外市场。杨大俊把团队比作医药界的郎平:“我们这批人,原先在中国受的教育,然后又去了国外,再带着技术和经验回到中国,带领中国的团队进军国际市场。”
医药创新本身的研发投入比较高,研发周期长,再加上风险比较大,一个有经验和实力的研发团队则显得至关重要。而亚盛医药的团队,本身在美国就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对产品管线布局以及开发流程都非常熟悉。相对很对一部分本土企业,从一开始的选题、定向,到后来的产品线布局和开发策略都占据优势,可以尽可能减少风险,增加成功的概率。
国际标准与研发实力
创新药研发就像在大海里航海,船长和水手的经验非常重要。一个熟悉中国市场,又熟悉国外市场的团队能够帮助公司更快的步入国际市场。具有国际的视野和经验公司,在国际竞争中也会占有一定的主动权。
创新药新局势,未来将迎来最好时机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开始有了更高的健康需求。同时,一代人在比较好的经济大环境下诞生和成长,这批人好比是中国的婴儿潮,是非常具有消费能力的一批人,而这批人也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各方面讲,无论是大环境还是个人对健康需求空前高涨,积极推动着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国医药创新近10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才层面上,大批海归人才回国,带回了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批人才或进入到本土企业,帮助本土企业国际化;或自己创业,以国际化标准带动企业发展,为整个行业注入新的力量。
政策层面上,国家专门把创新药创制列为重点发展规划,病通过一些列重大专项推动医药创新发展。不仅将创新药重新定义为全球范围内创新,更是强调要重研发,轻资产。一方面避免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让亚盛医药这样的研发公司能够全力以赴把精力放到研发上。不仅如此,政府还强调仿制药一致性,在数量上进行控制,这也将大力推动国内本土企业走创新道路。
在强调仿制药一致性的情况下,一部分仿制药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仿制药企业不必面临创新药企业那么大的风险,但采取一致性评价和数量限制后,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也将逼迫这部分企业做创新。”杨大俊表示。
这个过程中会有一部分有眼光和实力的企业通过转型创新。但这条路走的会比较艰辛,周期长,投入高。更多的企业会选择收购或者并购的方式加快在医药创新领域的布局。“这将是未来的一种趋势,目前一部分企业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了。”杨大俊透露:“未来几年,将迎来中国医药创新发展最好的时机。”
全球最畅销的100种药物中,日本排到了第三,而中国至今还没有突破
目前全球销量最好的100种药物中,没有一种是中国的。如果哪一天中国的原创药物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并且成为热销产品之一,这对中国整个生物医药来说都将具有里程碑意义。经过前面5-10年的发展和铺垫,下一个5-10将会是中国创新药的产出时期。杨大俊表示:“中国医药应该在国际市场有所突破,这也是亚盛和这个领域努力的方向。”
B轮融资过后,公司将继续推进产品在全球范围的临床开发,同时为两三年后产品上市建设产业化基地。
据杨大俊透露,公司已获JP摩根生物产业大会正式路演邀请。对于生物产业来说,JP摩根大会更像是一年一度的朝圣,代表了行业风向。受邀企业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和即将上市企业。此次邀请也代表着国际市场对亚盛医药的认可。目前公司正在为美国上市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