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五个月前,两位老师就各自的观点在朋友圈展开过一次小范围的激烈论战。朱冰老师秉持着“表观遗传在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观点,而饶毅教授则认为这种观点目前被过分强调了。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二荃博士的建议之下,两位老师决定将战场从线上转移到线下,于严肃的北大课堂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论战。
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二荃博士的建议之下,两位老师决定将战场从线上转移到线下,于严肃的北大课堂进行一次严谨的科学论战。据悉,这也是中国科学界第一次对学术思辨进行的公开的直播。本次活动力求打破时间、地域的界限,为到场的以及更多不能到场的专家、学者梳理科学概念,详细解读究竟什么是表观遗传,及其在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什么重要作用,帮助大家理清相关领域未来有哪些方向值得深入探究。
朱冰观点
细胞命运决定的本质是转录的变化,真核生物转录的模板是染色质。
染色质水平上的各种调控常被广义地称为表观遗传因素。
表观遗传因素在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不可或缺。
饶毅观点
发现和研究表观遗传修饰揭示了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及其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作用。但近来一些科学家指出表观遗传的作用被过分强调,例如强调表观遗传时把转录调控的作用错误地归于表观调控。我认为强调其对细胞命运的重要作用过分。希望通过与表观遗传研究者的辩论,学习:表观遗传到底是什么?已知有什么重要作用?未知什么?
辩论现场回顾:
人物简介:
朱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1992年获浙江大学学士,1995年获中国水稻研究所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在瑞士弗雷德里克—米歇尔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02年至2006年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Danny Reinberg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表观遗传学的生物化学机理。
自2006年以来,朱冰老师领导的实验室主要从事表观遗传学研究,阐明了复制过程中组蛋白的分配模式和组蛋白修饰的重建过程,否定了组蛋白修饰承载的表观遗传信息以组蛋白密码方式精确继承的模型,提出了组蛋白修饰的反馈维持模型。近期,朱冰实验室还对DNA甲基化的动态调控开展了新的探索。朱冰老师2012年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2014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饶毅,《知识分子》主编,北京大学教授。
1985年至2009年,饶毅研究神经发育的机理:克隆控制果蝇神经细胞命运的基因big brain;证明脊椎动物两个眼睛来源于同一前体;发现神经导向的排斥性蛋白质Slit;发现Slit和吸引性导向蛋白质Netrin下游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提出从神经细胞到白细胞等体细胞享有共同的导向机理。2004年以来,饶毅教授在中国的实验室主要研究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发现控制果蝇争斗的外周和中枢分子机理;发现影响群养与单养动物争斗差别的分子机理;发现中枢神经递质五羟色胺调节老鼠雄性和雌性的性偏好行为。
饶毅于1985年赴美,199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中心研究员、1999年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至2005年共同组建和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中心、2004年至2009年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年全时回国,2007年至2013年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1年起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2012年起任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