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嘉和生物CSO周清:创新应瞄准临床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2016-11-16 17:55 · 顾露露

2015年全世界创新药市场近60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4万亿元左右。而这当中,中国只占六十分之一,国内创新药研发被诟病为“简单重复”,肿瘤等领域新药研发更是“扎堆”。一边是亟待满足的巨大市场需求,一边却是创新药的审批积压和研发进展乏力。


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报告显示,2015年全世界创新药市场近60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4万亿元左右。而这当中,中国只占六十分之一。一边是亟待满足的巨大市场需求,一边却是创新药的审批积压和研发进展乏力。

11月11-13日,以“新药政环境下的药物开发和创新”为主题的首届生物医药(宁波)杭州湾论坛在宁波杭州湾新区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生物医药行业政府监管和审评专家、行业研究专家、创新药研发知名专家、知名药企高管、生物医药领域著名投资人士等就上述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

生物探索有幸在会议期间采访到国内抗体开发先行者之一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周清博士。在他看来,患者的需求是药物创新的根本目的,创新应该瞄准病人、社会的需要,满足临床上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当前中国病患对于单抗药物的需求是什么?一是质优价廉的生物类似药。以西方国家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标准一线治疗药物Herceptin和Perjeta为例,调查结果显示,这些药物对中国适应症病患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远达不到满意水平。当前业界如火如荼的生物类似药的开发和监管机构新近推出的生物类似药研发技术指导原则都是应对这个需求的。二是可及时获得的国外新型优秀药物的进口替代产品。众所周知,近年来以Opdivo和Keytruda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给肿瘤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很乐意看到中国的药物研发企业正在积极围绕着这些已经临床验证的靶点快速跟随和深度创新。药监机构也积极配合,大大加快了该类药物申报的审评速度。第三类需求是将长期存在的现有药物和治疗方法仍无法满足的需要,如PD-1/PD-L1抗体治疗不响应的病例和耐药的病例。这方面的需求则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产品开发来满足。

嘉和生物是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作为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主要致力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mAbs)、抗体融合蛋白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

“随着第一代重磅抗体药物专利相继到期,现在是抗体药的黄金时代。”周博士表示,大批企业“扎堆”进行抗体仿制药的开发。如何跑到最后,需要企业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立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差异化竞争。 从2015年开始,嘉和生物就仿制、原研“两手抓”,从第一梯队(仿制)向第二梯队(原研)转型。

美国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 9月发布的全球癌症免疫疗法市场分析报告指出,基于类型来说,全球癌症免疫疗法市场可划分为单克隆抗体、癌症疫苗、检查点抑制剂以及免疫调节剂。其中,单克隆抗体部分预计将在2016年癌症免疫疗法市场中占据最大份额。

周清博士介绍到,目前公司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抗PD-1单抗产品等7个在研产品已经在中国处于临床试验或者临床报批阶段(其中第1个产品同时还完成了在澳大利亚的国际I期临床试验)。单抗药物具有靶向性强、特异性高和毒副作用低等特点,代表了药品治疗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尤其在抗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等治疗领域有着无限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两月,PD-1/PD-L1抗体传来多个好消息,包括首个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PD-L1抗体Tecentriq获批,PD-1抗体Keytruda正式被批准用于NSCLC一线治疗,PD-1抗体Opdivo拿下头颈癌适应症,且晚期胃癌III期临床获得成功等。对此,周博士表示看好其产业发展的前景,他认为PD-1/PD-L1未来有可能会成为肿瘤的基础治疗。

在此次会议上,周清博士结合实例分享了围绕临床验证了的靶点深入开发全新机理和结构的抗体药的创新体会。展望未来,周博士表示,一定是往原始创新和靶点创新方面发展,但这很难由一家企业来完成。靶点创新也是漫长的过程,更多的是在工艺方面以及从新药发现到临床商品化过程中进行创新。

关于嘉和生物

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2月,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的国际化生物制药公司。公司主要致力于治疗性单克隆抗体、Fc-融合蛋白药物等单抗类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目前在研产品10多个。2013年12月,嘉和被创业板上市公司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控股,成为沃森生物打造“大生物”产业平台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