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世镇院士:中国发在SCI上的论文85%是垃圾

2012-09-09 09:01 · pobee

钟世镇表示,现在不断强调转化医学,是因为发现科技界最近几年有点“崇洋媚外”,我们目前在SCI上的论文,在全世界中已经是排行第二,但是,我们发表在SCI上有用的论文却寥寥无几,15%都不够,另外85%都是垃圾论文。

钟世镇院士:中国发在SCI上的论文85%是垃圾

钟世镇院士:中国发在SCI上的论文85%是垃圾

8月30日,中山大学教授许跃生曾在广州论坛专家集体访谈会上,痛批国内学术界“唯SCI论英雄”,认为其“毒害”了国内许多发文量不够的优秀教师。9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所长钟世镇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材料“神桥”的新闻发布会上,“隔空”声援许跃生,称我国发表在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世界著名的一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上的论文,有用的不到15%,大批都是垃圾论文。

新快报记者了解,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计算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许跃生日前在广州论坛专家集体访谈会上吐槽:“现在的大学老师没有两三篇SCI,没有达到一定的影响因子,想评职称是没门的。我们太过于看重国外这种评价体系了,太在乎一个老师SCI论文的数量。SCI在中国已演变成一个(学术)毒瘤!”许跃生指出,如果这种评价体系不改变,大学老师等就不敢到企业做发明,就会遏制企业的创新发展。

昨日,钟世镇院士在“神桥”新闻发布会上,也就SCI问题提出批评。钟世镇表示,现在不断强调转化医学,是因为发现科技界最近几年有点“崇洋媚外”,评价科研结果一定用SCI,要在SCI中发表论文才算数,在中国发表的不算。“实际上,我们用SCI对外交流是对的,我们要跟国际接轨,但过多的就不对了。我们目前在SCI上的论文,在全世界中已经是排行第二了,仅次于美国,总数相差不远。”

“但是,我们发表在SCI上有用的论文却寥寥无几,15%都不够,另外85%都是垃圾论文——就是发表一篇论文,有点创新,讲了自己的观点,然后有了个试验数据,那就说是创新了。”钟世镇说,我们大声疾呼要搞转化医学,就是希望任何的学术研究都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这点而言,“神桥”是我们国家转换医学中非常鲜明的成就。

>>延伸阅读:中国历史上最早的SCI论文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SCI论文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百年前的那个人,沉浸在古老封建中国最后的时光,撰写着一篇论文。他浑然不知,这将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SCI文章。尽管,他并不是中国人。

他叫Noah Fields Drake(1864-1945),出生于美国,地质学家,时任清朝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前身)教授,后也曾任教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名校。他的文章名为“The coal-fields around Tse Chou, Shansi, China.”,发表于1900年的《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卷: 30,页: 261-277)。

经考证,Drake对于早期的中国矿产研究或确有贡献。北洋大学毕业生、地质学家王宠佑曾提到:“......是以每于暑假期内,从外国Drake氏赴矿山看矿,研究地质,长途跋涉.....”。台湾学者陈胜昆亦指出:“美国人德雷克......对于中国的地质矿产十分注意,并曾首次计算全国的煤储量。”。

如果说Drake发表的还不是顶尖SCI期刊,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二篇SCI收录论文就厉害了:Tingle A.(1904),The flowering of the bamboo. Nature,70:342. 没错,这是篇Nature,作者单位是Imperial Provincial Coll, Shantung(山东大学堂),文章现在读来也挺有意思:https://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70/n1815/abs/070342b0.html

虽然中国人的名字现今已经占了SCI中最常见名的大部分,但早期以中国机构为单位的SCI论文多为外国人所著。直到1918年,才有机构落款为Pen Hsi Hu Coal & Iron Co Ltd, Manchuria的Wang CF发表“Coal and iron deposits of the Pen-Hsi-Hu district, Manchuria”一文,同样关于矿产,还是刊于Drake之前发表的期刊。

实际上,SCI体系于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构建,后由有趣的商业企业——汤姆森路透公司掌控,发展过程充满随机、变数与经济利益。这些先人们的工作能成为中国SCI的开山之作,也实属机缘。不管怎样,他们还是与这些文章一起,见证了中国现代科学的萌发与国际显示度的开端。虽然,后来中国科学的曲折,以及SCI的种种怪状,他们可能不曾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