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条黄金法则教你如何获“诺贝尔奖” | CRISPR未获奖

2016-10-06 06:00 · 陈莫伊

本以为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后,小编就可以安心过(养)节(膘)了。但自去年起,颠覆性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就开始出现在了化学领域的预测名单中。一直跟踪CRISPR新闻的小编不得不再次打开诺奖官网,等待惊(加)喜(班)的到来。


10月5日,2016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Jean-Pierre Sauvage、美国西北大学的Sir 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Bernard L. Feringa三位科学家因“分子机器设计和合成”方面的贡献荣获该奖。

据悉,1901-2016年间,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布了108次,其中,63次单独授予一人。迄今为止,有4名女性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英国生物化学家 Frederick Sanger曾经在1958年及198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是Frédéric Joliot,获奖时仅35岁(1935年获奖);最年长的获奖者是John B. Fenn,获奖时85岁(2002年获奖)。

CRISPR未获奖

尽管“魔剪”CRISPR连续两年出现在了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化学领域的名单中,4位该技术相关的“大神”(Emmanuelle Charpentier、Jennifer A. Doudna、张锋以及George M.Church)也都先后荣获了该奖(诺奖风向标之一)。遗憾的是,今年,“年轻的”CRISPR依然没能在这个假日的尾巴给大家带来惊喜。

事实上,除了对技术本身的认可,究竟谁(张)能(锋)真(能)正(否)因CRISPR获奖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专利之争迟迟没有结果,各位大牛的公司纷纷上市,系统不断改造升级,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这些都预示着CRISPR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科研价值。不管CRISPR能否获奖,谁能获奖,我们都希望在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技术能够真正改变疾病治疗,改善人类生活。


获得诺奖的十条黄金法则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获得诺贝尔奖是对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肯定。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呢?199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ichard J. Roberts博士去年在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Ten Simple Rules to Win a Nobel Prize”的文章,总结了获得诺奖的十条“黄金法则”。以下是小编摘编的部分内容:

引言

我们都知道,有很多学生、青年教师,甚至一些资深教师都渴望诺贝尔奖。他们可能觉得这是科学生涯的顶点,会带来很多的荣誉。有些人认为获过诺贝尔奖的我可能有一些成功的秘诀可以分享,从而提高他们成功的几率。不幸的是,我要让大家失望了。事实上,以下总结的十条规则中,只有第一条是值得参考的,其它的可能有帮助,也可能只是逗趣而已。

规则一:永远不要将诺贝尔奖作为你职业生涯的目标

别期望它,甚至别去想它。只专注于你可以做的最好的科学。提出好的问题,使用创新的方法去回答它们;寻找那些可能解释未知自然规律的结果。如果你的研究生涯非常成功,你将会有很多发现,也很快乐。如果你幸运的话,你会获得一个大发现,它可能帮你摘得一两个奖。但只有当你特别特别幸运时,才有机会赢得诺贝尔奖。获诺奖是件非常难以捉摸的事情。

规则二:希望你偶尔实验失败

实验失败的常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前期实验设计没有做好充足的思考和准备;另一个是,你可能在混合试剂时不够仔细(我总是问我的学生们有没有在试管里吐口水,或者在贴标签时发短信)。此外,有时你可能在分析时不够认真(我曾见过一个医学生把温度计颠倒放)。这些问题只要通过认真仔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都能够解决。如果试验还是失败的话,那就再做一次。

除了以上这些,试验失败还有更有趣的原因,那就是自然在试着告诉你,你的实验所基于的原理其实是错误的。这就意味着,该领域的“教条”就是错的。如果你是幸运的,“教条”错的会很严重,你就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找出原因。如果你再幸运一点,你就会碰上一些足够让你获奖的“大惊喜”。

规则三:与其他科学家合作,但是永远不要超过2个人

通常,集合不同的专业知识到一个问题上是获得“大发现”的关键。然而,如果你觉得,你正接近一个“大发现”,那么,要时刻谨记,一项诺贝尔奖只能同时颁给3个人。选择合作者要非常谨慎,但也别让可能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合作伙伴的人成为竞争者。

规则四:仔细挑选家人,增加获奖几率

目前,诺贝奖得主的孩子中已经有7个同样获得了诺奖;同时有超过4对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在1903年获得了物理学奖,他们的女儿Irene和女婿在1935年又获得了化学奖。Carl 和 Gerty Cori夫妇 1947年获得了医学奖,Alva Myrdal 和Alfonso Robles夫妇1942年获得了和平奖。

1935年,Lawrence Bragg和他的爸爸一同获得了物理学奖。Roger Kornberg 2006获得化学奖,他的爸爸Arthur1959年获得了医学奖。Aage Bohr 和他的爸爸 Niels分别在1975和1922年获得了物理学奖。其它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规则五:在一个曾经出过诺奖得主的实验室工作

有时候,在一个已经出过诺贝尔奖的机构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剑桥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实验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里已经有不少于9名成员获得了诺奖,涉及的领域包含了化学、物理和医学。其中,Fred Sanger分别在1958年和1980年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一次是发明了蛋白质测序,一次是因为DNA测序方面开创性的工作。事实上,在这之间,他还发明了RNA测序,不过可能一个人获3次奖还没能被诺贝尔委员会接受。(小编含泪: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规则六:在一个将来有望出诺奖得主的实验室工作

这条规则其实也非常有用。不过,跟对导师其实并不容易,特别是那种能帮助你成功,并愿意与你分享荣誉的人。你要做的是与那个愿意和你一起获奖的工作。

规则七:在你运气最好的时候,设计和执行你觉得最棒的实验

一项对诺奖得主非正式的调查很快将证实,成就他们伟大发现的因素中,运气占很大一部分。事实上,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一些公认的理论有错时,新的发现可能就要诞生了。不过,这种情况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你足够幸运遇到这样戏剧性的变化,那么有一天,可能会被诺奖选中。

规则八:永远不要让你的生活计划围绕着“赢诺奖”

很多人已经在这一点上吃了苦头。许多科学家坚信他们会得诺奖,计划了各种获奖感言、准备给杂志评论、畅想到各国去谈论他们的发现。其实,最好的情形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提名,来自斯德哥尔摩一个突然的电话会让你惊喜万分。

遗憾的是,总有一些人对这条规则视而不见。事实上,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应该打扰现在的诺奖得主们,让他们推荐你。有些人还会寄去他们去年的研究论文,提醒人们,他们有了“大发现”。其实,这样诺奖得主们反而不会提名你,甚至还会建议他的朋友们也那样做。

规则九:对瑞典的科学家永远保持友好

有很多诺奖得主迟了很多年才拿到属于他们的奖,原因就是他“得罪”了错误的人。而这个人,可能早就已经是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或者在被“得罪”后,恰巧成了诺贝尔委员会的成员。根据我的经验,这一条规则应该很好遵守。瑞典人非常友好,是很棒的科学家,很容易合作,同时还是非常和蔼可亲的喝酒伙伴。

规则十:学生物

首先,生物学是迷人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对它的了解还微乎其微。因此,相较于其它学科,获得“大发现”的概率会增加。第二,生物学围绕在我们身边,包括医学、农业、计算机科学等;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它更容易产生新的发现。第三,不同于物理和化学,受进化的影响,生物学总处在变化中。最后,诺奖类别中有两个与生物相关,一个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另一个是化学奖;其中后者有一半的奖颁给了生物学家。这样一想,获奖几率是不是增加了50%呢。

结论

总的来说,“规则一”是我能提供的最好建议。没有什么能代替追求最好的科学。

参考资料

Ten Simple Rules to Win a Nobel 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