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生命之父”文特尔:生命是一台图灵机

2012-07-16 14:41 · buyou

自人类基因组计划 (Human Genome Project,HGP) 完成以后,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系统生物学以及合成生物学等崭新学科不断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文特尔对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进行基因组解码和复制,并产生人造合成基因组。然后,他将这一基因组移植到另一种山羊支原体细菌中,全新的生命诞生了。该成果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了科学界、哲学界的轰动,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当地时间7月12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召开的欧洲科学开放论坛上,被誉为“人造生命之父”的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J. Craig Venter)发表题为《2012:生命是什么?》的演讲。今年恰逢“计算机科学之父”图灵诞辰100周年,文特尔提出:“生命是一台图灵机。”

克雷格·文特尔是一位试图回答生命本质的生物学家。他发现,DNA碱基配对和图灵机二进制的工作原理非常类似。“如果人体是一台机器,DNA便是软件。”他说,“‘软件’写好后,RNA转录和蛋白质表达便按照预定程序进行。”

2010年,文特尔对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进行基因组解码和复制,并产生人造合成基因组。然后,他将这一基因组移植到另一种山羊支原体细菌中,全新的生命诞生了。

“一旦修改人体的‘软件’,便能够创造新物种。”面对科学伦理上的质疑,文特尔强调,尽管技术手段已经有所突破,但在修改“软件”前,必须进行充分考虑。

1943年,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也在都柏林发表了题为《生命是什么》的系列演讲,并整理为著作。对此,文特尔表示,他曾反复研读过五遍薛定谔的著作《生命是什么》,此次演讲也有向薛定谔致敬的意味。

“他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比如在DNA发现前便假设生命由某种‘密码’组成,染色体则是这个密码本。”文特尔说。

在接受采访时,文特尔盛赞了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中的杰出表现。不过,他认为:“为促进生命科学研究,中国仍须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此外,文特尔还指出,21世纪的生命科学研究仍然应当以分子甚至更小层面的DNA研究为主。除此之外,曾被认为是人体基因组“暗物质”的非编码RNA也应受到关注。“在后基因组时代,这些遗传物质不能忽视。”他说。

克雷格·文特尔出生于1946年,曾应征加入美国海军医疗队参加越战,越南战场的残酷使他认识到时间和生命的宝贵,“人生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有所创新”。回国后,Venter仅用了6年时间先后就读于圣马特奥学院 (College of San Mateo) 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UC San Diego),并在后者获得了生物化学学士学位和生理学及药理学的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2010年夏天的“爆炸”新闻

2010年5月20日,J. Craig Venter私立研究所 (J. Craig Venter Institute) 的一个20多人的科研小组在美国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首例人造细胞的诞生。这是一个山羊支原体Mycoplasma capricolum细胞,但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却是依照另一个物种即蕈状支原体Mycoplasma mycoides的基因组人工合成而来,产生的人造细胞表现出的是后者的生命特性。这是地球上第一个由人类制造并能够自我复制的新物种。Craig Venter的团队将这一人造细胞称作“Synthia”(意为:合成体)。

回顾Venter团队制造人造细胞的研究历程,这项工作早在1995年就开始了。在2007年,Venter团队就已经掌握了在这两种支原体中进行基因组转移的技术,只不过当时的操作对象是蕈状支原体内的天然DNA。2008年2月,Venter团队又成功地合成了另一种原核生物——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的基因组DNA。今天举世瞩目的人造细胞“Synthia”就是将以上两种技术合而为一的结果。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与“霰弹枪测序法”

1984年,在一个由美国能源部资助的旨在讨论日益发展的DNA重组技术的会议上,科学家们第一次讨论了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应用价值。这一年,Venter进入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从事细胞表面受体研究。在这期间Venter逐渐对基因组研究产生浓厚兴趣。1986年,Nature杂志上报道了Smith等发明的一种DNA序列自动分析技术,Venter立刻与发明人取得联系。几个月后,Venter便拥有了当时NIH的第一台自动基因测序仪。而又是在这一年,诺贝尔奖得主Renato Dulbecco在Science杂志文章中强调人类基因组测序对治愈癌症和肿瘤的巨大作用,同时Robert Sinsheimer等也首次对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刻探讨,使得美国能源部决定对人类基因组启动计划资助530万美元。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James D. Watson着手领导在NIH成立的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NHGRI),Venter便作为其中的一员加入了这项计划。1990年,号称“30亿美元,30亿个碱基对”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能源部和NIH正式启动,预期15年内完成对人体10万个基因的解码,绘制出人类基因组图谱。之后,英、法、德、日、印等国相继加入,我国也在1999年9月正式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承担1%的测序工作。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了一项国际间合作的科研计划。

当时,大量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所采用的是“链终止法”或称“末端终止法”,即先将大片段的DNA分子用限制酶切成小的片段作为PCR模板,再在每组PCR体系中按一定比例掺入一种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 (ddNTP),该化合物的加入将会使得DNA合成终止。经过4组反应 (对应4种ddNTP) 后,各种不同大小的片段末端即为该种核苷酸。再通过变性胶电泳,最终在自显影图上读出相应的DNA序列。“链终止法”虽然能够准确地读取特定DNA片段的序列,但该方法应用于基因组测序也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该方法只能处理碱基数目较少的DNA,无法应付如人类基因组这般由上亿个碱基对构成的DNA库。可想而知,如果要将其用限制酶切割成小的片段一一进行末端测序,最终的工作量将是惊人的。其次,该方法还需要大量完全相同的DNA拷贝,因此在测序前要构建人工染色体,并在细菌中“克隆扩增”,以增加目的片段的拷贝数。这样无形中也加大了整项测序工作的成本和时间。因此这项跨世纪的计划不仅耗资巨大,而且需要各国大量的人力、物力的共同参与方可完成。当时在NIH参与工作的Venter也认为用传统的“链终止法”的测序效率实在太低,他提出一种更为简单快捷的测序方法:将基因组打断为数百万个DNA片段,并对每个片段进行末端测序,然后应用一定算法的计算机程序将具有相同末端序列的片段重新整合拼接在一起,从而得到整个基因组序列。该方法称为霰弹枪测序法 (Shotgun sequencing),俗称“鸟枪法”。但此提议却遭到NIH的研究者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人类的染色体在端粒和着丝点处有着大量重复的序列,应用“鸟枪法”进行测序时,这些高度重复的序列会导致程序计算出错误的结果。对于人类如此复杂的生命机体而言,该方法的精确性有待商榷。尽管Venter四处游说,但仍然无法为他的这一方法获得公共资金支持,这让他颇为沮丧。

1992年,Craig Venter在马里兰州的罗克维尔成立了他的第一家非盈利的基因组研究机构——TIGR (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三年后,Venter所领导的TIGR研究所完成了第一个单细胞自由生物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Rd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当时TIGR使用了14台测序仪,仅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必需的28463个测序反应,从而验证了霰弹枪测序法,同时也让NIH的官员感到颇为难堪。1996年,他们又第一个完成了具有最小基因组的单细胞生物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以及詹氏甲烷球菌Methanococcus jannaschii的全基因组测定,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Craig Venter挑战人类基因组计划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8年后的1998年,在PerkinElmer公司3.3亿美元 (仅是国际计划的1/10) 的投资下,Venter又建立了名为塞雷拉基因组 (Celera Genomics) 的私立公司,正式开始自己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他坚定地采用快速但颇具风险的霰弹枪测序法,并声称要在3年内完成人类基因组的序列测定。此时,由政府支持的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花了8年时间,但仅仅测定了基因组的3%。虽然科学家们对Venter的“狂言”表示怀疑,但当时Francis Collins领导的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还是因此加快了研究进度。遗憾的是,面对Venter这样一个科学奇才,他们的努力仍然望尘莫及。2000年4月6日,Venter的研究小组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已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然而,他们拒绝将得到的数据和全人类共享,也禁止他人自由发布或无偿使用他们得到的基因数据,而且他们已经将人类的6500个基因申请专利保护,这对于国际基因组联盟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最终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发表声明称人类基因组数据不允许专利保护,且必须对所有研究者公开,才使得人类基因组图谱这一全人类的财富没有变成私有。不久,国际基因组联盟也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绘制。

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等六国领导人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草图完成。虽然,Venter为基因申请专利的举动不能被接受,但也正是由于他的贡献,使得预计15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提前3年便得已竣工。2001年2月国际人类基因组测序联盟和Venter在Celera公司的研究团队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具体序列信息、测序方法以及序列的分析结果分别发表于Nature与Science杂志。Craig Venter和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Francis Collins一起分享了当年A&E Network颁发的生物年度奖 (Biography of the Year)。

Venter的成功,也是他的创新点就在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Venter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基因定序,而不再通过手工操作测序。这样就可以将一个细胞的所有基因分成无数个DNA片段,提供给测序机“解码”。再通过相应的程序算法处理由此产生的琐碎数据,并把解读的“密码”一步步拼接成完整的基因组序列。大量工作交给计算机后,极大地提高了测序工作的效率。“传统基因技术用数十年才能完成的工程缩减到数月、数周,甚至数天完成”,就连对Venter批评很多的诺贝尔奖得主James Watson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发现是“科学上的伟大时刻”。

在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竞争中,研究人员表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凝聚力、专注和惊人的速度。2010年4月Nature杂志发表专刊《人类基因组十年记》。2010年5月21日“首个单细胞生命”在Venter手中诞生。这一历史性突破,可以说是对“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十周年”的最好纪念,同时也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十年来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最精彩的诠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