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对“海鸥”这一新名词很陌生。其实王永祥所指的“海鸥”,是相对于“海龟”(谐音“海归”)而言,专指那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目前在海外工作、生活,却又经常因事业往返于海外与中国内地的高级人才。
当天,旅美华人在生物医药科技领域的最大团体——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结束在广东为期3天的经济考察活动。王永祥告诉记者,尽管他与家人已在美国安居,但仍有创业之心,特别希望能在中国的生物医药土壤上耕耘收获。他在美国开办了一家生物技术咨询公司,已和中国内地多个城市的生物制药企业洽谈,现在希望能在广东找到合作伙伴。
“生物制药行业是高度规范化的行业,生产设备再好,如果没有满足规范化的要求,药品还是得不到国际认可。我希望能把自己在海外多年的经验,以及海外生物制药规范化生产的技术与理念带到内地,帮助内地的生物制药企业走向国际。”王永祥说,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依然存在如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中国药品走出国门,能否获得海外食品及药品管理局的批准是期间重要的一环。“国内的一些医药行业,他们不知道掌握这个"度",不知道要求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在生产工业过程当中,在质量控制中,这就是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我这两年正在进行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咨询,就是为了满足欧盟和美国的FDA的标准。这正是我们国内要"走出去"的药企老总们,梦寐以求的。” 王永祥说。
王永祥表示,最初出于对自身事业再发展的空间、子女教育、回国后生活等实际问题的考虑,徘徊于“归”与“不归”之间。现在他已乐于做一只“海鸥”,往返于大洋两岸,一年中他有一半时间在内地各大城市寻找商机,一半时间在美国处理公司事务。
“如果我完全回到中国创业,那我的生物技术咨询就会逐渐失去国际化背景,对企业发展很不利;若扎根于海外与中国两个土壤,能为企业源源不断地带来信息、技术及人才等,将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王永祥说,这也不失为兼顾家庭与事业的一种方式。
像王永祥这样的“海鸥”在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界大有人在。据该协会会长赵玉琪介绍,近年来,该协会的会员企业与中国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多有合作,也有会员在内地建立多个高新生物医药企业,仅在广东落户的就有5家。
赵玉琪介绍说,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成立于1995年,目前注册会员达2000多人,8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90%为美籍华人。会员主要从事新药研发、生物医学研究、医药管理审批、生物医药行业与技术转让和风险投资等,是旅美华人在生物医药科技领域的最大团体和海内外华人进行生物医药科技项目交流的主要平台。赵玉琪说:“我们CBA到中国来,促进中美医药的交流,我们是认真的,做事也是扎扎实实的。我们这次想来推"CBA创业园"的概念。我们现在谈到的各个层面的人物,对这个概念都非常有兴趣。我们的构想是,以我们的CBA作为一个主要的协会来帮助如广州生物岛等地,搭建"中美技术之桥",这目前来说,是一个空白,对我们来说也正好是一个契机。而且我们CBA也有这个能力,帮他们打造这一块。”
美国某生物医药公司总裁杨大俊作为协会的活跃分子,经常带着旅美华人生物医药学者穿梭大洋两岸,他笑称自己是资深“海鸥”。目前,他的公司在上海、江苏泰州等地开设了分公司,将新型抗癌药品引到中国。
“2005年的时候,我回到内地创业,那时孩子还太小,考虑到教育问题,太太就没有迁居回来,我那时开始就是‘海鸥’了。现在孩子也长大了,内地也有很多国际学校,教育不是问题,如果有必要,我也可以考虑从‘海鸥’变成‘海龟’。”杨大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