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年制作大型纪录片!施一公:腾飞,不靠项目,而靠人

2016-06-14 06:00 · 陈莫伊

这一成果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作出的最大贡献。施一公说:“在我的视野里,中国已经到了腾飞的时候。腾飞不是靠项目,而是靠人。只要有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科技人员,中国一定会腾飞。”


本文根据央视《创新之路》大型纪录片整理,完整视频点击【CCTV 2官网

自5月30日起,央视CCTV2财经频道历时3年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之路》正式播出。此系列纪录片共分10集,主题分别为:活力版图、科学基石、放飞好奇、大学使命、一次飞跃、政府之责、市场为王、资本之翼、一个人的力量以及未来。

据悉,主创团队分赴美国、英国、德国等数十个国家,采访了几十位世界创新企业家以及众多投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此前,笔者曾根据第五集和第七集整理了《央视3年制作大型纪录片!拜耳、安进,制药巨头如何借“创新”打下江山》一文。

当你不再模仿,创新就诞生了

截止6月8日,十集《创新之路》已全部播出。在第九集“一个人的力量”的主题中,节目介绍,在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之前,采用灯泡的想法已有半个世纪之久。1879年2月,英国物理学家斯旺比爱迪生早八个月就发明了碳丝电灯泡。然而,斯旺和爱迪生的最大区别是,前者发明了一个产品,而后者却创造了一个产业。美国通用电气首席市场官贝斯•康斯托克说:“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机械发明家,也是一个杰出的营销者,他懂得如何创造市场。”

该期节目介绍的美国历史上的企业家还包括建立了美国第一家联合钢铁厂的安德鲁•卡内基、让汽车工业在美国全面崛起的亨利•福特、动画电影开创者沃特•迪斯尼、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节目称,美国在快速进入新世纪时超过英国成为最强大的工业大国,其背后的推动力很大一部分源于众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者。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而企业家是主体中的旗帜。企业家发现市场价值的能力、承担与冒险的能力构成了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决定了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畅销书《从0到1》的作者、风险投资家Peter Thiel说:“我们的大脑就是一台巨大的机器,用以模仿我们周围的世界。当你不再模仿,创新就诞生了。”


施一公:腾飞不靠项目,而靠人

本期节目中还介绍了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院士。2002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物系迎来了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施一公。这位只有35岁的年轻中国学者已经在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随着和中国的交流日趋频繁,施一公感受到了发生在大洋彼岸的变化。采访中,施一公说,每次回国都很开心很激动,但是走的时候一般都很惆怅,因为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并没有真正参与在中国的变化中。

2008年,美国规模最大的生物学及医学研究机构之一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向施一公发出邀请,并承诺提供1000万美元的科研经费。施一公婉拒了这份邀请,并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他说,我总是在追求挑战自己的一些极限。

2008年,施一公回到母校清华大学,选择用自己在美国取得的成就发展中国的生命科学技术,选择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祖国的创新建设中。而这种选择来源于他大学时形成的价值观。一次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从根本上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


1987年9月,施一公父亲在下班的路上被一位疲劳驾驶的出租车司机撞到,并昏迷过去。理性的医生告知出租车司机需缴纳500元押金,父亲六点多送到医院,出租车司机晚上十一点才将钱筹齐。父亲在太平间躺了四个多小时,没有任何人理睬。父亲去世时,施一公正在清华大学读本科,这一突然降临的巨大打击让他一度消沉,甚至怀疑整个世界。

节目采访中,施一公说:“现在想想,其实还是很难平静。但是我确实想通了。我唯一能做的是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回到清华大学后,施一公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2015年,他率领团队解析了超高分辨率的剪接体三维结构。这一成果被业界称为近30年来,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作出的最大贡献。施一公说:“在我的视野里,中国已经到了腾飞的时候。腾飞不靠项目,而靠人。只要有一流的科学家、一流的科技人员,中国一定会腾飞。”

生命科学: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

在第二集“科学基石”主题中,节目介绍称,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而在第十集“未来”主题中,节目再次提及这一对生命科学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的发现。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诺贝尔委员会秘书长戈兰•汉森说:“回顾诺贝尔奖的历史,它基本上描述了二十世纪文明的进步,有物理领域的发现,有医学界的伟大成就,还有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理论发现转化为应用成果。沃森和克里克因为发现DNA结构而获奖时,他们的优势并不明显,引起了巨大的争论。有人认为这项发现没有实际功用。”

一项正在塑造人类未来的重要发现却险些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但这并不是评委的疏忽,而是因为DNA双螺旋结构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太过新奇和抽象。没有人意识到DNA这根肉眼看不到的“细线”掌管着生命的进化和传承。它为未来人类基因领域的研究埋下了重要的“因”。生命科学通过对人体奥秘的研究和解析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


该期节目还介绍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作为美国卫生健康体系的核心机构,即使经过重重审批,仍然需要通过严格的安检才能进入。在这里进行的其中一个项目彻底改变了人类健康医疗技术发展的历程,也成为世界科研合作的典范,即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美国首先启动。根据计划,科学家们要在15年内寻找出数万个基因,确定30亿个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最终构建一张类似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人类基因组精确图谱。英国、法国、日本也建立基因组中心开展研究。90年代后期,德国、中国相继加入这一计划。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George Church说:“有些国家确实有很强的资金支持,如英国和美国,但其它一些国家也很有兴趣参与,这表明了他们渴望国际化的愿望,并希望与全球分享经验。”最终,多国的协调合作使得这计划于2000年3月14日得以提前完成。

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说:“科技创新当它影响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时候,方向和路径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国家,当它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时,首先做的事情一定是选择一个重要的方向,而这个方向一定和世界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方向项一致。”

推荐阅读

央视3年制作大型纪录片!拜耳、安进,制药巨头如何借“创新”打下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