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美冠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美冠科)联合米度(南京)生物技术公司、昭衍(苏州)新药研究中心在苏州生物纳米园举办了学术交流讲座。活动吸引了近百名生物医药行业的业内人士参加,共同学习和探讨了免疫疗法模型构建、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以及抗体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估等问题。
中美冠科肿瘤药理和体外肿瘤生物学副总裁施前博士说:“我们这三家公司从本质上说都属于CRO公司。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发展非常迅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帮助行业的发展。通过到全国各个地区的生物产业园举办学术讲座,一方面能够推动公司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帮助生物医药公司更快地发展业务。”
报告中,施前博士结合公司现有的肿瘤免疫治疗平台,就肿瘤免疫治疗模型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同时还分享了中美冠科通过药效小鼠模型所获得的当前各个热门免疫检查点抗体(PD-1/PD-L1、CTLA-4)以及CAR-T技术的药效数据。
顺应行业发展需求,布局肿瘤免疫治疗模型
施前博士长期从事肿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曾在复旦大学担任教授,于2012年正式加入中美冠科。谈及这一段经历,他说,选择中美冠科一方面是基于自己对整个CRO行业的认可,另一方面是看好中美冠科的领先技术,尤其在PDX(Patient-Derived Xenograft)模型领域一直处在行业的前列。
近几年,肿瘤免疫治疗飞速发展,且目前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还在持续中。施前博士说:“作为一家CRO公司,我们能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医药企业,他们对肿瘤免疫治疗模型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中美冠科顺应这样的需求,正在积极开发各种新的模型;从免疫系统类型来看,包括小鼠免疫系统、人源化免疫系统、嵌合型免疫系统等;从靶点类型来看,模型更为多样化。”
免疫治疗的发展是全球性的,国内的免疫治疗从新颖性上要比国外晚一些。值得关注的是,从去年到今年,中美冠科免疫治疗模型的需求增长超过了50%。施前博士强调,免疫治疗发展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紧跟科学发展的脚步。
MuScreen™平台,提高“免疫肿瘤学”活体药效分析效率
今年4月,中美冠科宣布开始运行MuScreen™平台系统。据悉,该平台可用于分析20多种小鼠同种异体移植瘤(Syngeneic model)模型的药效动力学以及药效学的活体检测结果;同时还能够快速甄别出与备选药剂相吻合的肿瘤模型以及药效动力学效果。此外,该平台适合研究联合疗法的疗效,可让研究人员迅速高效地获取和研判实验结果,以便进入下一个研发阶段。
施前博士表示,MuScreen™平台的设计和开发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基于客户提出的需求,即希望能够快速获知哪一种模型能够更好地衡量在研药物的疗效,从而帮助其判断是否有必要继续研究下去。同时,公司良好的免疫模型(尤其是Syngeneic模型)前期准备工作也是成功建成该平台的基础。
施前博士介绍说,MuScreen™平台在时间和费用上都可以给客户带来很大的益处。从成本上来说,将很多客户的候选药物同时分析,这些化合物可共享对照组,且对照的费用将由中美冠科公司来承担。第一轮备选化合物筛选从4月份开始,目前已经全部被预定,第一次尝试的是10组化合物同时分析。目前,第二轮试验化合物筛选正在招募中,究竟同时会做多少组还不能确定,要通过第一轮的试验来验证系统的容量能否增加。
免疫治疗肿瘤模型是否需要“极致化”有待考量
4月19日,Cell旗下的Trends in Immunology发表了题为“Adapting Cancer Immunotherapy Models for the Real World”的综述文章。作者们指出目前大多数临床前免疫疗法研究一直在年轻的、瘦的近交系小鼠中进行,这些模型并不能有效反应人类癌症患者的年龄、体重、微生物组、生活习惯等差异。结论认为,只有系统测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小鼠(年轻/年老、胖/瘦等)才能真正揭开人类癌症免疫疗法的复杂性。
施前博士说,从观点的角度来说,他表示赞同,因为现在的小鼠模型确实不能完全反应人类疾病发生的实际状态;但究竟是否需要将小鼠模型“极致化”,完全囊括人类疾病的各类影响因素,这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他认为,如果将模型做的太复杂,可变的因素太多,可控的因素太少,这样很难获得可重复的结果。
目前,中美冠科正在做的相关工作是研究微生物环境到底能否帮助更好的衡量免疫治疗的效果,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数据验证免疫治疗结果的好坏是否受微生物组的影响。他说:“我们需要做的是,想办法控制某些因素,使模型达到更好的模仿人类疾病的作用。
发展趋势:联合疗法 & 解决耐药性
为更好、更快的推动癌症免疫疗法的发展,施前博士表示,在构建肿瘤免疫治疗动物模型时可考虑两个方向:1)针对新靶点:目前免疫检查点研究相对比较广泛,模型也相对成熟。基于新靶点的模型构建一方面可根据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及时追踪最新的科学研究,尽可能更早的抓住机会。2)针对联合疗法:免疫联合治疗未来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已知的靶向疗法、化疗、放疗等都有很大的可能性与免疫疗法相结合。在模型构建方面,必须尽快适应这样的发展趋势。目前中美冠科已经收到了来自客户的一些需求,公司希望在近期能够开发相应的模型。
施前博士指出,免疫疗法的耐药性是很多医生和药企非常关注的问题。免疫治疗尽管有很好的疗效,但通常只对部分患者有效,这是一种类型的“耐药性”。如何找到这群响应群体,只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至关重要;要实现这一点,需进一步加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另一种类型的“ 耐药性”是指尽管一些人群最初对治疗是有响应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产生耐受。施前博士说,如何进行下一步治疗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模型的角度上来说,如何反应出这类人群的特征,帮助患者进行后续治疗是一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