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名片
刘荣,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肿瘤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2014年度总后勤部科技银星。国内应用机器人行肝胆胰手术的先驱之一,已完成机器人手术500例。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科技医学奖一等奖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17篇,其中SCI收录22篇。承担国家“86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任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肝胆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华腔镜外科杂志》总编辑等职。
在肝胆胰肿瘤领域,提起刘荣的名字,很少有人会感到陌生。光是那一串醒目的身份标签就足以让人竖起拇指。
他是全国肝胆胰肿瘤外科领域有名的“快刀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理念,完成国际上首例腹腔镜解剖性半肝切除术、首例腹腔镜右三肝切除、首例肝脏后腔镜手术、首例胰腺后腹腔镜手术、首例单孔肝切除手术、首例腹腔镜复发性肝癌再切除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科技医学奖一等奖,师从吴孟超院士、黄志强院士两位肝胆界学术泰斗……
在遇到人生各种各样的困境时,刘荣都能看得很开。他说,自己的最低目标是当一名外科医生,最高目标仍然是当一名外科医生。“这一行我干了30年,说实话,我放不下医生的身份,也舍不得我的患者。”
手术室里的“侠客”
起初,刘荣的梦想并不是当医生。由于高中时在物理、数学方面成绩突出,长大后成为一位物理学家曾经是他最大的人生梦想。少年时代的刘荣,也和同时期的男孩们一样,酷爱刀光剑影的江湖侠客,谁料想到,如今刘荣的手中果然握着一把“刀”。
不过,刘荣手里的这把刀却有着“千钧之重”。他每天所面对的群体是患有肝胆胰肿瘤的病人,对于他们,哪怕是一点点的疏漏,其后果都可能是生命不能承受的重。
而刘荣却硬是在生与死的高压环境里,练就了一身好功夫。由于手术技术娴熟,很多人都叫他“快刀手”。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来说,这算得上是腹部外科最复杂、程序最多的手术之一,普通大夫大概需要6~7小时才能走下手术台,而刘荣通常2~3个小时就能完成。
高效与速度缘于刘荣对解剖的熟悉。仅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他每年就要做250多例。
然而,“快刀手”刘荣却从来不愿意拿“快”说事儿。“手术的速度不是医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手术质量和安全才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问题。”在刘荣眼里,手术速度的提高,绝不能以牺牲手术质量来实现,而是应该从小做起,思路清晰,熟悉解剖,剔除无用动作,做好每一步。
“手术室不是赛场,医生更不能有竞技的想法。每一台手术都不同,每一名患者都有不同的身世,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殊性,只有别无选择时才需要手术,所以,绝对意义上的‘完美手术’是不存在的。”刘荣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是说。
如此高效的手术,并没有让刘荣觉得些许轻松。因为门诊室里有太多的人等待着他的诊断,病房里有太多的患者需要他去探望,手术室里有太多的手术等着他上台主刀,研究材料中有太多的病例需要他琢磨和总结……
仅2015年一年,刘荣就完成了600多台手术,手术时间长达1811.43小时,在仅有的每年160多天手术日的工作中,刘荣平均每天手术超过11小时。在全院医生的手术时间和手术积分排名榜上,刘荣始终名列前茅。
“1811.43小时是在手术台上的时间,说白了就是从手术刀拿起到放下的时间。”刘荣的助手在一旁轻声告诉记者:“我们科里的‘复杂手术比例’在70%以上,大多是肿瘤的切除性手术,难度相当高。”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生活过上一天就会身心俱疲,但刘荣却坚持了30年。
如今,每年刘荣主刀的各类复杂手术超过500例,包括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及开腹状态下实施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脏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等手术。作为国内利用机器人系统进行肝胆胰手术的先驱之一,他始终严格把控机器人手术的适应指征,仅在应用机器人技术较传统腹腔镜技术或开腹手术对患者有益时才开展,目前已经完成机器人手术500例。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新也。”刘荣的这份执念与坚守中,写满了恩师黄志强的影子。
“我的恩师,心中有爱。在他的眼中,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平等的生命。”2015年5月1日,在黄志强院士离去的“头七”之日,刘荣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那一刻,看过太多生离死别的他潸然泪下。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医者仁心,同样如此。
学术圈里的“闯将”
如果当初从事外科医生是刘荣的一份“意外选择”,那么,当这种“意外”被写入职业生涯的时候,科学研究便成为他表达与展现自我的最好途径。
20年前,刘荣初到解放军总医院时,肝脏手术还是一项需要开膛破肚的大工程:医生要在患者腹部切开一条长达20厘米的切口,全程“浴血”奋战。而患者挨上这一刀后也往往会元气大伤,需要躺上半个多月才能下床。
而那一道道长长的伤疤,也成为了长期驻留在刘荣心底的痛。从此,他暗下决心,非要琢磨出一套减轻病人痛苦的办法不可。在恩师黄志强的指导下,刘荣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希望将微创技术应用到临床上。
2002年,一次意外的机会让刘荣改写了肝胆外科手术的历史。
一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需要进行半肝切除。由于病人的畏难和侥幸心理,不愿接受开刀手术。与患者耐心沟通之余,刘荣想到,是否可以利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呢?
然而,随后的假设却让刘荣倒吸了一口寒气。患者的肿瘤生长在肝门——几千年来,这道沉重的“门”一直向外科医生紧闭。那里密布着河道管网一样的血管,如不预先阻断其中的血流,手术过程中的出血就会像江水决堤而一发不可收拾。
开腹?病人不接受。腹腔镜?几乎是大血管处理的禁区。此刻,刘荣在思想的扎挣对抗中久久无法抉择。对于入行只有7年的“新人”来说,这真的是一次极限挑战。
“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恩师黄志强的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了刘荣这个“响鼓”的身上。
最终,他排除杂念,再次静下心来分析了腹腔镜技术的特点:“虽然操作时间长,但它具有精细操作的优势。如果只阻断切除区域的血流,不触动正常肝组织,不就可以扬长避短了吗?”想到这里,刘荣心里的天平开始发生了变化。
而他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黄志强的支持。刘荣决心打破这个长存于肝胆手术领域的“魔咒”。
手术成功了!并且完全是按照刘荣最初的设想。而这次大胆尝试也成为了我国首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此后,刘荣用这种方法又成功实施了国际首例腹腔镜右三肝切除、国际首例复发性肝癌再切除等手术,并总结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理念”,指导了后来大量腹腔镜肝切除手术。
类似的技术创新,刘荣还提出了许许多多,诸如腹腔镜下经肝断面顺行胆道镜技术、腹腔镜下肝门部胆管癌逆行切除、腹腔镜下经腹膜后入路胰腺切除技术、腹腔镜下经脾结肠韧带入路胰腺切除技术等。也正是凭借着这种以临床为本,勇于创新的闯劲儿,刘荣创新了肝胆胰外科微创体系,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科技医学奖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社会服务的“新星”
临床工作的繁忙、学术科研的探索,并没有消减刘荣对新技术推广、服务基层医务人员的热情。
他起草制定了《腹腔镜肝切除手术操作指南》《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与操作指南》,撰写出版国际首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学专著——《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技巧与要点》,并且多次举办学习班及大型会议,协助军内外数十家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制定腹腔镜胰岛素瘤切除围手术期规范,推进腹腔镜技术的推广,由他所提出的“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已成为国内外通用术式,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一个人的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战胜一个团队。”刘荣一直认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从来就不缺乏好医生,但首先要给他们一片可以成长的土壤。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基层外科技术的发展受到时间、地域、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传统形式的培训费时费力,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效率低下。
基于对外科医生的深切理解,更是出于医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刘荣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实现医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而当前,“互联网+”的大热之势,让一向对新生事物着迷的刘荣觉得机会来了。
前不久,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互联网世界医生培训平台eWDT战略已经正式启动。这是一项专门为全国各地的外科医生提供学习资源的网上医学工作者之家。
“通过一个简单的设备,外地基层医院的医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地观摩到大医院权威医生的手术实况和各种教材,感受他们的精湛医术,还可以实时交流。”刘荣期望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免去优秀医学专家的路途奔波,并可以对基层医生进行授课和手术指导。而这不仅能够增加基层医生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手术技能,还能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生的培训效率,帮助医生快速持续地进步。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经有824家医疗机构享受到了这一“福利”。
这种利用互联网进行医生培训的方式,不仅符合国家现在分级诊疗政策,同时又可以把医疗先进经验与技术传递到基层医院,从而逐渐缩小基层医院与大型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最终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在刘荣心里,有充满期待眼神的患者和家属、有需要点拨与辅导的学生、有渴求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基层医生,也有并肩奋斗的团队成员,还有仍须探索的肝胆胰腺外科事业……他在这条永无止境的路上,笃定前行,不违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