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科技盛典——中央电视台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团队)”正式揭晓。2015年度科技创新人物颁发给屠呦呦、陈薇、裴端卿、刘静、周涛、邢继、吴希明;2015年度科技创新团队分别授予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研制团队、外尔(Weyl)半金属研究团队、新一代运载火箭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团队。
“科技盛典——中央电视台年度科技创新人物”推选活动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聚焦年度中国科技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经过三轮评审,推选委员会从82名有效候选人物(团队)中,评选出中央电视台 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团队)”。
据悉,“科技盛典”自2012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三届。2015年,继续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题,颁奖典礼将于1月16日在CCTV-10首播,通过讲述每位获奖人物(团队)的创新故事,彰显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笔者曾在该评选候选人名单发布时介绍过入选人物(团队)的相关资料。此次最终公布的名单中生物医学领域占3席,包括中国干细胞再生领域领军者裴端卿研究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研究员以及领导我国在境外进行疫苗临床研究实现“零”突破的陈薇研究员。
屠呦呦
入选理由:屠呦呦创新性地使用了低温萃取方法提炼出了可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这项研究是整个20世纪下半叶人类伟大的医学创举之一,也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6月,屠呦呦获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阿尔波特奖;2015年10月,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研制出的青蒿素药物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抗疟药物,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12月16日,屠呦呦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出席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的诺奖得主新闻发布会。当时,一位西方媒体记者问屠呦呦:得到诺贝尔奖会给她的科研工作带来什么改变?屠呦呦直率地回答说:“当初接受任务的时候,疟疾的危害相当严重。那个时候,我没有过多考虑其他的问题,只是一心想把任务完成。现在,我感觉自己的工作还没有做完,耐药性问题已经出现,我关心的是这个问题。”
陈薇少将(左)
陈薇
入选理由:陈薇和她的团队在埃博拉疫苗研究上所取得的进展,为受困疫区的无数生命打开了希望之门,也开创了由中国科学家研究、中国制造的病毒疫苗在境外开展临床试验的先河。
据悉,陈薇团队在国内最早开展埃博拉疫苗研究;2006年,其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就获得了国家863计划支持。西非疫情暴发后,该团队在长期从事1976基因型疫苗研究的基础上,启动了2014基因型疫苗研究。项目随后在泰州医药城和浙江大学完成了中国人群和在华非洲人群I期临床试验,证明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结果发布在《柳叶刀》杂志上。
2015年7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隆重举行了晋升少将军衔仪式,总后首长向唯一的一名晋升女军官颁发中央军委习近平主席签署的少将军衔命令状。这名女军官就是清华大学化工系1991届研究生校友陈薇。
陈薇研究员是“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多年来致力于生物防御和生物高技术研究。除上述在埃博拉疫苗领域的成就外,她还成功研发广谱抗病毒药物“基因工程人干扰素ω”,在抗击SARS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汶川地震期间担任国家卫生防疫组长,为“大灾之后无大疫”作出了重要贡献。
裴端卿
入选理由:裴端卿和他的科研团队创造性地找到了可工厂化生产的“万能细胞”,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全新的干细胞诱导因子,让世界都真切地看到了器官再生的美好愿景。
2015年5月21日,央视CCTV 13新闻联播首期《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专栏隆重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干细胞领域专家、生命再生科学的领航者、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博士。他带领的研究团队从人体的尿液中提取稳定的多功能干细胞,并成功在小鼠体内培育出了人类的再生牙齿。人体器官的再生开辟了令人惊喜的愿景。
2004年,裴端卿回国加入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由他主导的多能干细胞项目已经汇聚了国内外大批科学家。裴端卿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七十多篇论文,并两次登上《Cell Stem Cell》杂志封面文章。
2015年6月22日,《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裴端卿和陈捷凯实验组的研究成果“The oncogene c-Jun inhibits reprogramming”。该研究发现癌基因c-Jun与干细胞多能性完全不相容,有力破除了“干细胞就是癌细胞”的迷思。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一套全新iPS细胞诱导因子。
其他学科领域入选科技创新人物(团队)资料参考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