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无果”告别金矿!海王生物退出体外诊断领域

2015-12-29 06:00 · 李亦奇

12月23日,海王生物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拟出售涉足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的全资子公司江苏海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海王)100%股权 。此次,江苏海王被出售则意味着海王生物将退出体外诊断领域。

海王生物前身为深圳蛇口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2年成立于深圳,1997年更名为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7月,该公司以403.85亿元的品牌价值入驻2015年(第十二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榜单第53名,位居医药领域之首。

两年前,海王生物首次涉足荧光量子点生物探针制备技术体外诊断试剂相关业务

2014年,1月8日海王生物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下属全资子公司江苏海王生物与自然人李林松、袁航就成立纳米生物医学公司签署合作协议设立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发展方向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合作方成熟的以金属镉的硫化物、硒化物为核的荧光量子点生物探针制备技术进行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并达到产业化条件,这是该司首次涉足荧光量子点生物探针制备技术体外诊断试剂相关业务。

两年后,在研项目尚未投产,海王生物出卖体外诊断试剂相关业务

江苏海王为海王英特龙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生物制剂研发及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化,目前在研项目尚未投产。注册资本为人民币9000万元,住所为泰州市健康大道801号27幢(药城)。

2015年12月23日,海王生物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拟出售全资子公司江苏海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海王)100%股权,这意味着海王生物将退出体外诊断试剂领域。

体外诊断试剂是资本青睐的香饽饽 各路资本强势入场

虽然体外诊断试剂不属于新兴行业,但高占80%临床疾病诊断的比例使其具有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体外诊断被誉为“医生眼睛”近年在资本市场以黑马的姿态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资本青睐的香饽饽,仅今年就有数十家公司在该领域有所投资;此外 ,还有10余家主营体外诊断试剂的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此前发布的《中国医药健康蓝皮书》显示,去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量达到2760亿元,前三大板块依次是医学 影像设备、体外诊断产品、高值医用耗材及植入物,体外诊断试剂占到16%。

达安基因2014年财报显示,其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0.86亿元、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13%、6.46%;其中,试剂类的营收为 4.64亿元,毛利率高达58.06%。2015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6.27亿元、净利润6026.94万元,其中,试剂类的营收就2.49亿元 ,毛利率为59.93%。

今年成功上市的万孚生物半年报也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增长,尤为亮眼的是,其开展的各项体外诊断检测业务的 毛利率大多在60%以上,其中慢性疾病(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检测的毛利率更是高达80.26%。

明知前方是金矿,海王生物为何中途选择了撤退?


根据海王生物在巨潮资讯上发布的消息显示:经审计,截止2014年12月31日江苏海王总资产约为11,168.02万元,净资产约为7,078.36万元;2014年营业收入约为99.06万元,净利润约为-1,157.30万元。截止2015年11月30日,江苏海王总资产约为9,556.09万元,净资产约为5,974.16万元,2015年1-11月净利润约为-1,104.20万元。(未经审计)江苏海王预计未来数年投入较大且仍将继续亏损,亏损幅度可能扩大,出售江苏海王股权后将对海王英特龙盈利能力带来积极有利的影响,并可以减少英特龙营运资金的支出,有利于海王英特龙集中资金于盈利产业的发展。

海王生物近年来负债率高居不下,虽然体外诊断试剂市场前景喜人,但需要时间培育,同时也存在产品档次低等多种乱象,公司的精力可能难以兼顾。在多名业内人士看来,江苏海王2014年1月所介入的体外诊断试剂是生物医药市场未来的金矿,行业前景非常可观,现在退出,等同 于将这一未来的金矿拱手送人。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是趋势所向

契合医保控费需求

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增加,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大幅提高,随之医保节余率下降,医保压力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政府支出超过9500亿元,支出占比超过30%。2014年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支出8134亿元,结余1528亿元,结余率仅为15.78%。以2008-2014年结余率下降速度推测,至202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保基金将首次见底。

长此以往,医保费用将远远超出政府承受范围,医保控费势在必行。而医保控费的一个核心环节即为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效率的提升和取消药品加成。而体外诊断可以影响约70%的医疗决策,却占全球医疗卫生总支出不到1%。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与运用,有助于以小博大,优化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过程,提高使用效率。

此外,计划经济时代医院遗留下的15%的药品加成收入将在医改过程中逐步取消。而医院作为一个经济体,未来会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医疗服务或诊断科室,以弥补其药品收入下降的损失。“重药品,轻服务”现状将逐步得到纠正,医疗服务及体外诊断将在此消彼长中得到快速发展。

精准医疗大战略推动

今年3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计划。会议指出,到2030年前,我国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出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体外诊断是“精准医疗”的工具,主要包括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诊断等,其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是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生化诊断主要应用于医院的常规检测项目,如测定糖类、脂类、无机元素类、肝功能、肾功能等,是医疗检测的基本组成部分;分子诊断中的未来趋势以基因诊断、POCT为主。

创新和整合是体外诊断含有未来的方向

注重产品研发和本土化模式的创新

产品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体外诊断行业是生物医药行业中,理论与应用衔接最紧密,成果转化最快的领域。目前,经美国FDA批准的相关诊断试剂高达700多种,但是相比于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1.2万多种疾病需求分析来讲,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尽管经过几年的发展,与美国FDA批准的上百种产品相比,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模式创新是行业内的公司根据产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布局新的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造更大价值。比较行业内主要的几家公司产业链布局和利润增长情况也可发现,产业链越齐全越靠下游,业绩越好越稳定。迪安诊断深耕华东第三方独立诊断试验室市场,业绩增长迅速,潜力巨大;达安基因布作为分子诊断龙头,以中山大学医学体系为依托,独立诊断实验室为平台,布局产业链生产、销售、服务领域;广州金域、利德曼等公司布局产业链较短则同期增速在10%左右,目前利德曼正不断加大上游原料研发力度并升级原有生化诊断产品,未来有获得产业链协同收益。

整治提升行业集中度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国内仅体外诊断试剂产品的注册总数就多达1.7万个,相关生产企业约1000家,经营企业约9000家。除了生产企业无序,部分经营企业还存在“无证经营”——即未经许可、备案经营的现象。此外,在医疗机构使用过程中,存在使用未经注册的体外诊断试剂和校准品、质控品的现象,甚至还有过期产品。

体外诊断试剂整治有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试剂是体外诊断市场最大的一块,占比接近80%。由于仪器技术难度较高,国内绝大多数体外诊断企业都以试剂为主。对体外诊断行业的整治工作或将给小企业带来重创,甚至迫使其退出市场,但是对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而言也是发展壮大的良机:一方面可以迅速占领小企业退出后的空白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收购难以维持经营的小企业,有助于加快行业整合,提高集中程度。

试剂与仪器一体化

相比资金投入较高的器械来说,体外诊断试剂成本和技术含量低,因此试剂利润往往需要“看器械商脸色说话”是体外诊断试剂难以形成规模的原因之一;此外诊断试剂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游高品质核心、原料缺乏以及大型自动化、高通量检测仪的配套设备生产能力薄弱。

完整的体外诊断行业链包括上游原料供应行业和下游需求行业,因此掌握核心试剂原料以及配套仪器的生产成为国内企业突破的唯一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