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系的副教授Gia Voeltz被称为“细胞制图师”
Gia Voeltz在纽约度过了她儿时的时光,之后离家到西海岸开始了本科学习生活,三年后,也就是1993年,Voeltz作为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大四学生进入Manuel Ares教授实验室,进行RNA剪接研究,从此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
1995年,Voeltz进入耶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这里她利用非洲爪蟾卵提取物,发现早期蛙发育过程中翻译后RNA衰变是有序进行的,而且她还发现了一个新蛋白绑定ploy(A)——ePAB,其作用是调控翻译过程。
一次参加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家Tom Rapoport讲座时,Voeltz听到这位学者提到了一个研究细胞器形成的新项目,“一个蛋白如何知道去包裹双层膜,使其形成已有定义,有指定功能的结构呢?”Voeltz 说,“我甚至都还不知道这是一个问题”。
2001年,Voeltz成为了 Rapoport的博士后,开始专攻内质网ER的形成过程。虽然开始出现了一些错误,“我基本上就是进行了三年纯化实验,”之后她发现了一种在管状内质网ER结构形成过程中其关键作用的蛋白。她诱导非洲爪蟾卵提取物中获得的膜囊泡形成一个管状内质网ER网络,并且寻找其中的分子机制,由此Voeltz发现了一种非特异性抑制剂,能阻止低浓度时的反应。
当Voeltz 标记这一抑制剂后,又发现其绑定在Reticulon浆膜蛋白上。这项研究重新定义了之前被认为调控神经元轴突形成的蛋白家族。
之后Voeltz尝试了解内质网接触位点界定核内体裂变的位置和时机。胞吞的物质和Rab GTP酶被隔离到核内体的不同区域。这些区域保持着自己的身份,直到它们发生裂变以运输物质。现在还不完全了解,是如何隔离物质,以及Rab蛋白质是如何保持沿着连续的核内体膜,还有裂变所需要的机制是什么。
去年,Voeltz研究组发现ER与核内体之间形成的稳定的触点是在收缩分选区域上,以及物质的自由扩散在这些区域是被限制的。这证明了早期和晚期的核内体的收缩和裂变部位是从空间和时间上连接与ER的触点的,这也证明了变更ER结构和动态变化降低了核内体裂变的效率。
推荐阅读
Gia Voeltz: Cellular Cartogra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