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旁诊断(POCT)凭借其快速、便捷的优势,已逐渐成为临床医生判断病情重要的依靠手段。对于POCT的管理,不应局限于仪器本身的管理。医学检验归根是“人”的检验。如何加强实际检验中的培训沟通,以获得相关的应对思路?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包括以操作与检验为主导的检测前沟通和以结果与比较为主导的检测后沟通。
POCT的主体操作人员越来越偏向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例如值班医生、护士等。这使得对于临床科室人员的培训至关重要。对于厂家而言,培训包括仪器操作培训和检验知识培训。
研究发现POCT检测的2/3的误差出现在测试过程中。我司(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统计显示,反馈/投诉的问题中,25.7%与操作不当有关。我们认为这与实验操作者对相关仪器的熟悉情况、培训情况、工作经验等相关。厂家要对POCT仪器使用人员进行必要和适当的培训,以保证操作正确和检测质量。操作人员的检测能力要得到厂家确认。
由于临床人员与检验人员知识结构的差异,一些易引起不良结果的因素可能会被忽略。生产厂家应协助医院建立临床科室检验学知识的培训机制(包括患者准备、样本采集、试剂管理、方法的局限、质控措施等),制定POCT操作手册,确保所获得的样本结果具有可确认性。
正是基于减少检测误差、解放“双手”的共识,近几年POCT领域兴起全自动热潮,一大批全自动荧光/化学发光/免疫比浊仪器进入市场,由于具备智能化、批量化、自动化的特点,减少了人工操作步骤,也避免了大量的人为因素导致的错误结果。
实际工作中,常常碰到类似的疑问:检验与临床不符?结果与检验科差距很大?数据不易解释?这往往让临床判读陷入疑惑。对于此类问题,生产厂家应承担处置主体,积极解决。
对于疑似假性结果,我们认为:任何检验方法都不可避免会出现假性结果,中心实验室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本的完整性如溶血、脂浊、黄疸等分析前因素会影响检测结果。对于POCT项目,上述这些影响因素依然存在,但尚未被关注。对于假性结果的出现,临床医师要和检验科及厂家积极沟通。首先考虑仪器操作和检测样本的影响,同时需对病患本身的病情要综合考量。例如NT-proBN是诊断心力衰竭敏感的指标,但在无疑似体征的情况下,NT-proBNP的升高与年龄、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瓣膜疾病等相关。
对于与检验科检测结果的比较,我们认为: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POCT仪器检测结果应定期与中心实验室进行比对,以保持医疗单位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但是对于不同体系间的比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由于抗体种类、抗原决定簇识别位点的不同,对于同一份样本,不同的商业化试剂实际上很难做到结果数据完全一致,这在cTnI的检测中尤其明显,同一份样本的检测值可能有16-30倍的差距。因此不同POCT仪器之间、POCT与大型生化/发光分析仪的比较应考量两个体系的检测相关性,而不是单纯数据的差异。厂家也应探索POCT校准品的研究。第二,当检测结果有疑问时,临床医生应及时用该POCT仪器复查或送标本至检验科。第三,一些针对大型仪器的质控品并不一定适用于POCT系统。由于没按方法学或仪器类别分组,也往往造成对POCT质控结果的错误评价。因此,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应建立独立的POCT质量评价体系,以防止失控。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不完善,上海市临检中心做过这方面的尝试,值得学习借鉴。
POCT检测系统不应该是临床检测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而应当是医院常规检验的分支和延伸。辩证的看待POCT和传统检验的关系能更好的帮助临床医师判读结果,采取有效的进一步诊疗措施。同时厂商-医院-学会的联动,尽快制定出台有关POCT技术准入、全面规范的质量管理,加强医生、护士及其相关人员培训的管理办法或指南,方能使POCT技术健康地造福于社会。
版权归基蛋生物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