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3日,第二届2015亚洲生物制药领袖峰会在上海博雅酒店隆重开幕。本届峰会由World Business Forum Group主办,旨在为主要业界专家提供一个平台,以便深入探讨生物药品制造设施、工艺和质量方面的课题。探索实用策略,以进入新兴市场,明确监管途径和临床审批,评估商业模式、风险和投资机会,定价和商业化战略以及成功案例。
会上,来自AbMax Biotechnology公司的孙乐博士做了题为《Humanized anti-EGFR-DM1 Drug Conjugates for Cancer Treatment》的报告。
无修饰的Anti-EGFR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治疗效应一直都非常温和(modest)。批准上市的抗EGFR的靶向治疗药物如艾必妥等单克隆抗体,是与内源性配体竞争结合EGFR,通过抑制络氨酸激酶的激活、促进EGFR内化等作用产生抗肿瘤效应。虽然肿瘤抗体药物研究有着诸多独特的优势和诱人的市场前景,但现有的EGFR药物疗效都有限。
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性抗体虽然靶向性强,但是由于其分子量大对于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有限。小分子的化学药物虽然具备对癌细胞的高度杀伤效力,却也常常误伤正常细胞,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在癌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上,常常互补的使用“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于是抗体-药物偶联剂(ADC)的概念应运而生。ADC利用抗体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结合能力,输送高细胞毒性化学药物,以此来实现对癌变细胞的有效杀伤。
目前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在研究ADC。例如,美国基因泰克将肿瘤特异性单抗Herceotin与小分子化疗药DM1结合,并在2013年公布了相关临床数据,雅培的Anti-EGFR vlll-MMAE已于2014年进入II期临床试验。在2013年第四届国际抗体大会上,孙乐博士介绍了一株抗EGFR-LA22单抗与化疗药物偶联,实验表明这种新型抗EGFR肿瘤靶向药物-LA22单抗药物偶连体,在体内抑制肿瘤的生长棉线优于艾必妥-MMC。且这种新型抗EGFR肿瘤靶向药物-LA22单抗药物偶联体,在体内抑制肿瘤的生长不受K-RAS突变基因限制。
孙乐博士在本次会议再次对此抗体-药物偶联剂进行详细的介绍。会上孙乐博士总结了以下三点:(1)Anti-EGFR-LA22单抗是一种很好的内化抗体,可作为理想的ADC材料源;(2)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显示LA22-MMC ADC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比相同剂量的艾必妥-MMC或mAb LA22强;(3)LA22-MMC ADC对小鼠体内人体A431细胞皮下移植瘤的治疗效应比游离MMC或艾必妥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