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克强总理的号召下,国内正在兴起“互联网+”的新一轮创新运动。那么,在生物技医疗术领域,怎么把互联网加上去?我觉得,“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但是不能机械性地硬把互联网加到一个什么领域上,加,要加到点子上,真正产生效益。
我最近在读Chris Anderson写的《长尾》一书,这是理解互联网经济模式之精髓的一本好书:
作者发现,互联网出现以前的经营模式都是所谓的“短头”模式:无论是电影,唱片,还是书,都有排行榜,只有排在前面的几个热门作品销售好,就是所谓的“hits";而互联网带来的则是“长尾”效益:成千上万的作品,甚至几百万的电影,歌曲,书,只要放在网上,每个作品都有人买。“短头”时代的经营规律是:90%的销售额,100%的利润,来源于那10%卖得最好的产品;而互联网模式则是:不管你有多少产品,只要放到网上,98%的作品都有人买,虽然每件作品销售额度有限,可是叠加起来,长尾产品的销售积少成多,可以达到盈利的30%,甚至50%。
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电影上映的屏幕数量有限,唱片店,书店的店面也很有限,所以只能挑一些“卖得出去”的产品放到醒目的位置;有了互联网,有史以来的所有电影,歌曲,书籍都能放在网络这个大“店面”上,顾客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下载享用。互联网淘汰了许许多多的中间环节,把创作者和用户拉近了。
怎么才能把互联网的长尾模式应用到生物技术上?在我们分子诊断行业,谈到产品,大家都知道肝炎,艾滋病等几个产品,做二代测序,也是只有无创产前诊断,肿瘤突变等几个赚钱的项目。这就和没有互联网时代的流行歌曲排行榜一样,几个拳头产品瓜分天下。
产生这种局面的原因如下:(1)技术不开放,只有几家公司(罗氏控制PCR技术,Illumina垄断二代测序)有内容开发权;(2)诊断试剂研发难,需要专业人员多年积累实验技巧;(3)使用难,没有自动化,为了防止扩增产物污染,不得不建立昂贵的超净实验室,还需要高级科技人才。(4)报批难,这是生物技术的特点。
我们(iCubate)过去八年的创新道路就是要一个个地去掉上述难点,使得试剂开发者不用付技术使用费,用免费软件开发多重PCR产品,全自动仪器避免污染不需要昂贵的实验室和高级技术人员。
“互联网+” ,不应该单纯地理解成加网站,网页,更重要的是把握互联网的精髓:让内容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直接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