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 | 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奠基人”沈家祥院士逝世

2015-08-05 06:00 · 陈莫伊

7月30日凌晨,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沈家祥走完了94岁的人生。沈家祥领导了氯霉素的研制,参与了磺胺的研制。60多年来,他在氯霉素、维生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全合成研究和生产开发中的贡献,改变了我国的医药工业,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7月30日凌晨,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沈家祥走完了94岁的人生。

拉开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序幕的有3个重要产品——氯霉素、青霉素、磺胺。沈家祥领导了氯霉素的研制,参与了磺胺的研制。60多年来,他在氯霉素、维生素、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全合成研究和生产开发中的贡献,改变了我国的医药工业,也奠定了自己的地位。

拿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沈家祥1921年11月11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由于其父任南京张泰和堂药店经理,他日常接触到不少中药知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父母迁至重庆,次年考入当时迁至重庆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今中国药科大学)。受老师雷兴翰教授的影响,对药物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国难当头,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帝国主义势力的摧残,市场上的医药几乎都是舶来品。就连从茶叶末提取咖啡因和从麻黄草提取麻黄碱,也只能进行初级加工,生产出来的粗产品以低价卖给外商,成药则以高价重新进口。这种情况,激发了他学习科学技术、建设中国自己医药工业的愿望。

1942年,他从国立药专毕业后,曾先后在当时的陆军制药研究所和大众药厂任职。1945年,他考取公费出国,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药学院学习,1947年,获药学学士学位。随后留在该院做研究生,在导师W.H.Linnell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维生素A的类似物研究,1949年7月,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启程回国。

以百姓需要为主,成中国现代医药奠基人

氯霉素是40年代继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之后,第四个得到临床应用的抗生素。回国后,沈家祥领导研究小组,在西方封锁禁运的条件下,领导打通立足国内的新化学合成路线,首创催化氧化法生产关键中间体并大幅改进流程,仅经过4个多月就完成了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氯霉素合成方法研究。

氯霉素合成工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发展进入了大规模、成批量生产的阶段,氯霉素项目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投产的第一个合成原料药工业项目。沈家祥院士因此被视为“新中国现代医药工业的奠基人”。

沈家祥的研究内容始终围绕着国家和百姓需要而展开。当时,甾体激素的品种中有一个号称“激素之王”的地塞米松,是“救命”的特效药,但价格昂贵。沈家祥就瞄准这个目标,用8年领导完成了地塞米松的合成研究。

沈家祥在药物研究的很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成绩。五六十年代,沈家祥率先利用本国资源研究成功合成生产结晶维生素A醋酸酯和D,指导多种甾族激素类药物的合成和投产,为我国甾族类药物的工业全合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他在1972年完成中国在甾体避孕药方面自己做出来的第一个新药品种:三烯高诺酮。

上世纪90年代,沈家祥以70岁高龄开始“创业”,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营药物研究所——北京集才药物研究所。在集才药物研究所时,他主持阿奇霉素的合成工艺研究,成功获得含结晶水的新晶型,并申请专利。此项研究的成功实现了知识产权本国化,产品以远低于进口药价格供应市场并占压倒优势。

100万成立基金,支持下一代学子创新

80岁高龄之际,沈家祥被礼聘为天津大学教授,并以名誉院长的身份参与到天大药学院的创建中。在建院的前六年多时间里,他始终坚持工作在第一线。“2006年,已经85岁高龄,还坚持给本科新生讲授《中国现代药学发展》,通过讲课、以身示范告诉青年人做科研要不断创新。”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告诉记者。

沈家祥的晚年有一桩心愿,就是在天津大学药学院设立一个基金用以支持天大药学发展,支持更多年轻人创新。2014年6月,93岁的沈家祥院士将自己和老伴儿陈燕娜多年的积蓄一百万元捐赠给天津大学,成立“沈家祥教育基金”,用于支持药学学科的发展。

关于沈家祥院士

沈家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药物化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东北制药总厂中心实验室主任,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名誉主任,兼任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药卫生组副组长,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当选为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通讯院士。

本文资料来自中国科学报、人民网、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