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来到南医大,和老师、学生面对面交流。教育经历、获诺贝尔奖经过、家庭教育观念……丁肇中和师生们分享了不少自己的故事和感悟。
希望中国拿诺奖人数和人口成正比
今年78岁的丁肇中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因为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谈到获诺贝尔奖的经历,丁肇中说,只是因为自己喜欢问为什么。
1970年,世界上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为原子只有3个夸克,认为这可以解释一切物理现象。“我就想知道为什么宇宙中只有3种夸克,会不会有第四种呢?于是想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丁肇中说,当时学理论的人觉得做这样的研究没有必要,做实验的人又觉得难度太大,基本上所有实验室都拒绝了他,直到1972年,才有一家实验室愿意让丁肇中做这个实验。
这个实验用了100吨油、100吨铅、1万吨水泥和5吨肥皂。“最困难的是向政府申请5吨肥皂,因为一般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用这么多肥皂。实际上原因很简单:肥皂内含有氢离子,是用来隔离中子对粒子干扰的。”
经过两年实验,丁肇中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粒子,比以往所有粒子的寿命都长1万年,这一新的基本粒子被命名为 “J粒子”,这一发现改变了所有人对物理的观点。
而提到新中国成立65年里,中国没有一位科学家能拿到诺奖时,丁肇中说:“中国占世界近1/4的人口,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国人对科学发展很有贡献,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学术的自由,以后一定会有很多人拿到诺贝尔奖。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拿到诺奖的人数能够跟中国的人口成正比。”
小时候成绩不好却从没被家人责备
在很多人看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从小学习一定很拔尖,其实不然。丁肇中坦言“小学阶段的成绩特别不好”。
丁肇中小学时就读于我市南昌路小学。他说,小时候经历战乱,常常有轰炸机,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成绩特别不好。“我母亲是学教育心理学的,虽然我不爱念书,但她从没责备过我。一直尊重我的选择。在她看来,那时得过几次传染病的我,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丁肇中笑着说,前几年去南昌路小学访问,唯一的要求是别拿出他的成绩单。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第二学期时,丁肇中才觉得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我最初选择了机械工程专业,但后来发现自己‘误入歧途’。”丁肇中说,当时他的导师认为他连工程图都画不好,学这个专业并不合适,推荐他到研究院去学物理和数学。“到了研究院才发现,学物理我可以不花多少时间,就能在考试中拿到很高的分数。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天赋。”
回想自己的教育经历,丁肇中认为父母对他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无论我选择什么他们都鼓励我。”丁肇中说,这也让他在自己子女的教育中选择“不干扰”。虽然他的孩子们从小就在实验室长大,但最终都没有选择物理专业,大女儿学生物,小女儿学人文,小儿子法律
面对不熟悉的领域多次坦言“不知道”
当主持人问丁肇中对中国当前高等教育有何看法时,他摇摇头表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制度,我不了解目前中国的教育,不便发表看法。”
此后的学生提问环节,有个女生请教“马上就要读研了,但是还没搞清自己的兴趣所在,请教丁教授到底该选什么方向?”丁肇中说:“对于医学我不了解,所以没有资格给你什么建议。”
“您对哲学有什么看法?”“没有看法!”
“您觉得为什么大陆可以拿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很少?”“我不知道。”
““物理研究的还原论”,丁肇中一脸困惑地说:“什么是还原论?我不知道。”
……
记者发现,丁肇中在回答每个问题时都很认真,而不是故意回避。多个“不知道”,让主持人和提问者语塞的同时,却获得了现场学生的掌声。
“任何人能力都有限,我也一样,能集中所有的精力做一件事就好。” 丁肇中常说,对自己研究领域外的事情不了解很正常,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去主观推断。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多加评论,这是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现场几位学生这样窃窃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