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表明,2013年毫无疑问是生物技术行业自2000年上市以来最活跃的年份。据总部设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诺瓦克的FactSet金融统计公司报道,截至12月份,总共有38家生物技术公司初闯华尔街,其中共有36家在纳斯达克上市。2013年的生物技术板块表现不俗:其中新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年底上涨了43%左右。
这是生物技术行业的泡沫吗?或者,投资者会继续在这个令人激动但仍属新兴的行业里投入资金吗?从这些在去年上市融资的公司的经验中,生物技术公司的管理层可以学到些什么?这些都是该行业的重要问题,但是也很难回答,因为失败比成功的例子更加常见,而且新药概念的产生和实际产品上市之间的时间可以长达20年。
“有些公司的业绩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包括药物能否在后期临床研究中取得成功,以及产品如何被市场接受等,”沃顿商学院医疗保健管理学教授帕特里夏-泽教授(Patricia Danzon)说道,“曾经发生过快速增长最后成为泡沫的情况,但是对于这些处在早期的公司,只有当药物在市场成功或失败之后,我们才会知道他们的结局。”
Danzon指出,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最令人惊讶的方面在于,这个时机恰好是生命科学行业的并购停滞阶段,并购是小公司的私人投资者的另一种常见的退出机制。事实上,据普华永道在11月份公布的报告中统计,2013年第三季度的并购数量比上一季度增加了10%,但是和前一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0%。
NO.1 认清事实:生命科学行业上市比收购更有吸引力
“一方面,大型药企在观察这些公司并选择不收购,而公共投资者都愿意收购这些公司,”Danzon说道,“这可能意味着,公共投资者有些过于乐观。”
Danzon补充道,如果在未来几个月里,有更多的生物技术公司通过IPO上市,她不会感到惊讶,因为上市比收购更有吸引力,尤其是在生命科学行业。“由于存在较高风险,以及以往的很多失败案例,药企现在倾向于收购时带有变数,”例如,和被收购公司关联的估价,而这些公司已经进入某个研究里程碑阶段,她说道,“人们可以从小公司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打通了IPO之路,他们会选择上市而不是接受存在带有变数的收购要约。上市得到的是现钱。对于投资方而言,这可能是更好的退出机制。”
NO.2 分析并购带来的影响
一些生物技术行业的观察人士认为,生物技术公司的IPO实际上会唤醒对并购的需求,沃顿商学院企业项目与医疗体制管理系资深研究员兼讲师斯蒂芬-萨玛特(Stephen Sammut)说道。这是因为对于潜在收购者而言,公众持股的公司比私人生物技术公司更具吸引力。
“多数生物技术公司的收购发生在这些公司上市之后,”同时兼任Burrill & Co.公司合伙人的萨玛特说道,这是一家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金融服务公司,“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公司的产品经过较长时期的临床研究,这些公司才有可能成为收购对象。而上市的进程可以让公司将产品推进到临床研究的后期,从而会更加吸引跨国企业前来收购。另一个原因在于,这样便于收购者确定,他们购买的公司已经历了IPO和证监会归档的繁杂程序。这意味着临床研究的风险得到减缓。他们更愿意为此类公司支付溢价。”
此外,药企正在面临增长的压力,但是近年来的增长较难达到,因为药业巨头失去了美国专利保护,比如辉瑞(Pfizer)公司的降胆固醇药物立普妥(lipitor)。因此,很多大企业正在物色规模较小、更具创新的生物科学公司来提升业绩。甚至连那些专利还未到期的大公司,也愿意花钱收购小型创新公司。例如,在去年夏天,安进公司(Amgen)出资93亿至97亿美元收购抗癌药物制造公司Onyx Pharmaceuticals。鉴于此类收购交易以及生命科学公司健康的财务状况和融资渠道,普华永道预计,在未来几个季度里,这些并购交易还将增多。
萨玛特认为,即便在年底略有下滑,对生物技术公司的IPO需求仍将持续:第四季度只有7家生物技术公司上市,而在第二季度有15家上市。推动上市的原因和2000年有所不同,他说道,目前的情况预示着市场对生物技术行业的热情持续高涨。
“在2000年,一方面是科技行业热潮,另一方面是科技泡沫破灭。太多资金在寻求机会,”萨玛特说道,“2000年已经过去,科技股一落千丈,仍有资金在寻求机会,从而支持了IPO市场。”
2000年的生物技术热潮恰逢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是一个里程碑,但是投资者误以为这将引爆药物研发的革命。“但是并没有实现,”萨玛特指出。
但是现在,有强烈的信号表明人类基因组的变革即将启动。2012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39种新药,这是16年来最高的审批率。2013年,该机构又批准通过了另外27种新药。“这些药物大部分是生物技术行业的产品。我认为这是一种唤醒信号,”萨玛特指出,“生物技术行业在经历了近40年的投资史之后,我们是否终于看到了成果?我们至少看到了曙光。”
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表现反映出该行业最近的业绩,可能也鼓励了私人持股公司的管理层进入IPO市场。该指数在2013年回归了66%,这是至少10年来最佳表现,纳斯达克指数研究执行董事及负责人戴维-克莱恩(David Krein)说道。他补充道,在2012年,生物技术指数上涨32%。“IPO的大部分是在下半年提升的,但是生物技术板块的股票通常是经过两年多才开始提升,”他指出。
生物科技的整体表现也超过了医疗行业。“医疗板块本身上涨了42%。因此,即便在医疗板块里面,生物科技也是一路领先,” Krein说道。反映更广泛市场的纳斯达克美国基准指数上涨了33%,他补充道。
去年,有些新的生物技术公司业绩骄人,以至被纳入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包括Epizyme、Agios Pharmaceuticals和Chimerix。由于该指数是iShares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基金(这是一支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依据,任何被纳入其中的公司将自动面向所有全新的个人投资者群体。“总的来说,ETF市场在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些指数变动实际会导致较大的资金流动,” Krein说道。
NO.3 权衡IPO的利弊
充分利用有利的市场条件并获得新的投资者,获得这种能力是上市的主要优势之一,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卢克-泰勒(Luke Taylor)说道。但是单单这样还不足以推动上市的决策,他补充道。事实上,IPO至少是利弊相当,泰勒指出。
“弊端在于增加信息披露。你可能不想让竞争对手将你的业绩信息一览无余,”他说道,“上市公司会面临很多压力,需要产生短期效益,就可能牺牲长期效益。此外,公司创始人和风投还有大约六个月的禁售期,期间他们无法卖出股票。你还会失去一些控制权。”
泰勒做了相关研究,分析了所有和上市决策相关的因素。底线就是:企业家应当驾驭消息循环周期。“当公司有了足够的利好消息,就应当上市,”泰勒说道,一旦公司有了足够的利好消息,他补充道,所谓的上市分散化利益就会超过私有化利益,这是创始人和其他投资者将资金从一家公司抽离并分散的能力。融得的资金也能让公司推动新药的临床研究,同时尽快启动次要项目,他指出。
2013年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见证了利好和利空消息的效应。例如,据FactSet统计,Acceleron Pharma在9月份IPO之后,在年底增长了164%。多数收益发生在12月份,当时,公司宣布其研发的抗贫血药物进入中期研究阶段,该消息直接促进来自生物科学合伙人Celgene的700万美元的关键性付款。与此相反,6月份上市的Prosensa Holdings的公司股价下跌了64%。在上市后不久,Prosensa研发的、用来治疗杜兴氏肌营养不良的实验性药物宣告在后期临床研究中失败。
生物技术行业在2013年的热潮中获得最重要的经验教训之一,来自于观察新上市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们如何长期管理他们的资金,Danzon说道。“关于生物技术公司的事实之一就是,成功的公司实施的策略往往有别于他们的初衷,”她指出,“把宝押在管理层和押在实际的药物上是一样的。如果最初的策略不起作用,就会有人提出管理者如何脱身的问题。这是我们在未来五年多的时间里才能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