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的施一公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荣获了2014年的爱明诺夫奖。这个奖项在1979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所设,主要奖励给晶体学领域的科学家。施一公今年是唯一获得此奖的人。
早在2008年施一公放弃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回国的时候,就曾引发过人们的关注。2010年,施一公和饶毅教授联合发文认为,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但是在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中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近年来,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直在努力,科学家们取得了如此成就,也从侧面说明了科研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科研环境在不断优化。相关媒体就施一公是谁做了一个小调查,受访公众被问道,“你知道施一公这个人和他的研究领域吗?”不知道的人将近八成。接着,公众又被问道:“这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一种抗癌新药,未来会造福很多的人,你愿意不愿意去了解他?”此时,可以去了解和非常想了解的人超过了九成。
这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特性,注重实用性,甚至功利。在当下,还加上了物质主义这一重要特性。坦率地说,这种对待科学和职业的态度,深深地根植于一些浮躁的物质主义氛围中。尤其是在转型时期,旧的道德逐渐消逝,新的道德尚未形成,道德真空与监管漏洞导致了一些暴富现象普遍发生,除了以往历史积淀下来的官本位思想,人们还欣赏于各种投机思想,投机无处不在,股市、楼市,以及做企业。
还有,近年来一直火热的各种选秀节目,很多人期望能一炮走红。相比较而言,这些短平快的“成功”方式,要比枯燥的研究科学值得追求。教育的内容与目的也是比较功利性的,读书考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是很多人的目标,如果读书多年,但是常年埋头研究甚至看不到结果,那么就不算是一种成功。
据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做过一个调查,针对北京市两所中学和两所小学的1180名学生,就他们长大以后最喜欢从事的职业而言,第一名是企业家,然后是歌星,再然后是影星,科学家只排到了第七。
当然,在一个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时代,并不应该对人们的职业追求带着某种导向性评判,无论是企业家、歌星明星,还是科学家,人们都可以视之为可奋斗的目标。关键是,社会应该减少浮躁心态以及投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应该是能够鼓励和奖励创新、奋斗,以及大部分人都有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获取成功的机会与可能。这或许也将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人们靠的不是拼爹、暴富的机会、投机的想法,而是自己的努力、智慧以及拼搏获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