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在资本市场的体外诊断行业

2014-03-18 08:14 · Buck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体外诊断迅速发展。虽然体外诊断在生物板块里不算高爆发性的板块,但依然有稳定的投资价值。本文简述了国内外体外诊断的概况、政策红利对体外诊断发展的利好以及体外诊断的发展趋势。


体外诊断是指将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从人体中取出后进行检测进而进行诊断,是相对于体内诊断而言。检测过程中需要相应的仪器和试剂,而这些仪器和试剂就组成了体外诊断系统,从事这些仪器和试剂研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就形成了体外诊断行业,它汇集了生物、医学、电子、机械等相关技术。

体外诊断产品按检验医学的检测项目可分为几个主要大类:生化、免疫、血液及临检、微生物、分子诊断等。

体外诊断产业也是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有些外资、民营的企业开始开发生产相应产品,也有些属于国有的企业单位生产了一些产品,但没有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和投入,也没有相应的产业政策。当时的产品主要是以检测试剂为主,也有一些半自动小型仪器。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体外诊断产业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总体来看,我国体外诊断行业仍处在高速成长阶段。虽然体外诊断在生物板块里不算高爆发性的板块,但依然有稳定的投资价值。

1. 国际体外诊断试剂情况

据欧洲诊断厂商协会(EDMA)统计,体外诊断可以影响约70%的医疗决策,却占全球健康总支出的2%左右。也就是说,尽管体外诊断的影响很大,但在总的医疗成本中,它只占很小一部分。2012年全球诊断市场的价值为490亿美元,预计到2017年会增长至630亿美元。

目前,罗氏诊断是全球最大的体外诊断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20%。2011年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130亿元,预计到2016年增长到34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1%,是全球体外诊断市场增长率的4倍。

全球体外诊断是“4+X”格局,第一梯队是罗氏、西门子、雅培、丹纳赫(收购贝克曼),X包括赛默飞、BD、美艾利尔、希森美康等在细分领域具备优势。2012年前10大企业占据80.7%市场份额。

2. 国内体外诊断试剂概况

根据Frost&Sullivan的市场调研报告,2011年国内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超140亿元,2012年市场约167亿元,同比增约16.8%。中国人均体外诊断费用(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人口数)约2美元,与欧洲平均值的28美元相比,差距巨大。欧美发达国家人均体外诊断费用普遍超过30美元,其中最高的瑞士达到60美元,英国较低也达到20美元。对比来看,国内人均费用还有较大空间。我们预计未来中国体外诊断市场仍将保持15%~20%增长。

3.政策红利、老龄化促进医疗服务业潜在需求释放

政府提出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对于检测诊断是重大利好。医院是体外诊断市场的主要需求方,随着医院患者检查治疗费用的增加体外诊断市场将扩容。另一方面,随着医保人口的增加,未来医院诊疗人次也将确定性增长,有利于推动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预计国内体外诊断市场仍将保持15%~20%增长:

1)中国医改推进,三项医保覆盖率超95%,导致医疗需求释放,同时慢性病/传染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带来诊疗人次5%-8%稳定增长;

2)老龄人口比重提升,城镇化比例提升,人均诊疗费用上升;

3)群众疾病预防意识增强,体检意识增强;

4)诊断新技术、新产品替代低端产品,高端产品比重提升;

5)定价指引政策,按检验项目/检测方法收费,带来诊断试剂进口替代;

6)在取消药品加成,打击药品商业贿赂、药品招标降价的大环境下,预计医院临床检验收入占比提升。

4.行业降价风险小

政府为打破“以药养医”机制于10年初实施基药零差率,近年来药品降价愈演愈烈,体外诊断区别于药品“医院收入项”属性,是“支出项”, 同等质量产品,医院趋向于使用价格更低廉的产品。在“药品降价”风潮中,政府首要管制的是虚高产品,而体外诊断产品市场化竞争,定价机制较优,价格相对合理,短期内不存在降价风险。

5.体外诊断行业将呈现向上游延伸提升毛利率和进口替代的发展趋势

全球体外诊断呈现的趋势:

1)免疫诊断(主要为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取代生化诊断成为市场主流;

2)体外诊断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高效率、高度集成自动化的一体化诊断,能够兼顾急诊和批量检测的需求,且能够实现一个标本的多项检测任务;另一方面是简单、快速的床边检测和家庭检测需求,即时检验;

3)个体化临床诊断越发受到重视。目前国内体外诊断市场所处阶段类似于海外20世纪90年代,传统生化、免疫、微生物检测等处于激烈竞争状态,利润被逐渐吞噬,为寻求突破,体外诊断将复制海外成长之路,从传统常规生化免疫分析向新一代免疫分析和分子测试转变,从常规诊断向POCT等新型诊断产品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