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8日,首届“学在沙湖”创业训练营毕业典礼既第二期学员招募公开课活动(生命健康行业)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来自苏州睿研纳米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的赵鹏博士作为生命健康行业训练营第一期学员代表做了毕业汇报,他的汇报主题为“我的创业路——产品、销售、融资”。
赵鹏汇报:“我的创业路——产品、销售、融资”
在汇报结束后,生物探索记者针对许多中小型生命健康企业在产品、销售、融资等方面的困惑对赵鹏博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生物探索独家专访赵博士
生物探索:您好!赵博士!听了您的讲座,了解到贵公司在“纳米和生物技术相结合进行再生医学产品研发”方面有4项平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那您对当前国际上最热门的3D打印在生物医疗产业方面的应用有何见解?
赵鹏:目前,3D打印是一个趋势。它把传统的工业化制造业(开模等)生产产品的流程尽量简洁化,缩短了生产流程,简化了生产步骤。通过一个很小的设备,在一个很小的工作室内,同时也只需要较少的人力(约几个)就可以实现复杂设备的制作过程。至于3D打印在生物产业方面的应用目前较多的报道集中于在骨科、颌面外科领域,主要解决了个性化生理弧度、较为复杂的生理空间构型等方面的需求。
生物探索:您认为制约3D打印技术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赵鹏:就目前来说,制约3D 打印技术发展的仍然是材料。一方面, 3D打印的耗材非常有限,主要是石膏、无机粉料、光敏树脂、塑料等,消费类的主要3D打印材料为ABS和POA的塑料,不能完全满足工业领域的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在医学方面的应用,3D打印所需的材质是千差万别的,例如例如骨科材料不仅需要用到可降解的生物高分子材料,而且需要用到无机材料。总的来说,我认为发展3D打印是一种趋势,材料的来源是3D打印发展急需克服的一个瓶颈。
生物探索:2月份华盛顿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上展示了一种个性化的新型人工心脏,对于3D打印技术在个性化医疗方面的应用,您有什么看法?
赵鹏:就目前来看, 3D打印活细胞脏器是国际上研究比较多的一个热点,处于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事实上是生物快速制造技术的一种。3D打印将具有不同来源的多种细胞用“打印”的方式组织聚集在一起,在体外来构建一个具有生理活性的器官。但是就目前来说,该项技术还处于一个前沿的探索研究阶段,还没有在临床上应用。
生物探索:那您预计3D打印“活细胞脏器”什么时候可以推广到临床上应用?
赵鹏:就我个人理解, 3D打印“活细胞脏器”需要推广到临床应用的道路还比较长,甚至可以说是在曲折中前进。我们都知道,细胞组织都是在慢慢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其发育过程受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作用、分泌物的间接调节以及机体本身机制的影响,然而这些影响机理目前我们仍然不是十分清楚。以心脏为例,前几年英国科学家将小鼠的心脏拿出来,将心脏的活细胞全部去掉(剩下的心脏是一个蛋白质构成的支架),然后再将心肌细胞移植上去,通过电击心脏又可以重新跳动起来。3D打印活细胞技术目前的障碍是活细胞如何在体外打印,并尽量使其维持原有的生理特性。尽管其精细部位(一些超细微结构)的打印仍然受仪器的影响, 3D打印技术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
生物探索:那关于3D细胞培养或组织培养技术,中国的一些初创企业是否也在进行相应的研究和产品化?
赵鹏:有的!大家都知道细胞在体内是以三维方式生长和存在的,而目前科学实验中所采用的细胞培养方式,还是以细胞平面二维培养方式为主,并以此作为体外研究的手段和模型进行前期的基础研究,比如药物筛选、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方面。作为一种前期研究的手段,科学工作者们当然希望所借助的模型和将来真实的应用环境越接近越好,二维平面培养的传统体外研究方式与细胞在体的生长和存在方式之间的差异会使很多研究在体外水平上看上去非常有效,一旦进入真实的在体生理环境下就效果不明显,甚至失效,这点在药物筛选和研发方面尤为突出。这样往往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们针对此点,研究开发了一种便捷高效的体外细胞三维培养技术,将传统的体外细胞二维平面培养方式向更接近细胞在体聚集形态的三维方式转变,以此作为模型和体外细胞基础研究手段,可以获得更加贴近细胞在体真实环境、生长方式的模拟。
近几年,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技术,逐步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国内外的很多公司和研究机构也都在积极开发,比如改良型的悬滴培养方式,将细胞包埋在水凝胶中实现体外三维生长等。我们的技术路线有所不同,在体外实现细胞三维培养和聚集行为方式的改变,完全是依靠细胞本身的动力学特性,靠细胞自己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对细胞施加任何影响。我们认为作为一种基础研究手段,其目的是向真实在体细胞聚集和存在形态靠近,介入的有可能发生干扰的外来因素越少越好。
生物探索:针对这项技术,贵公司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赵鹏:我们开发研究了一种生物材料,其呈现生物惰性,具有极低吸附的表面和印制的一定尺寸的微孔,当一定数量的细胞加载在这种培养板上时,细胞为了获取之间的联系(connection)和种群密度会发生自聚集行为,形成非常均一的三维细胞球的结构。细胞的聚集行为发生了改变其内在很多MARK的表达会发生改变。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将肿瘤细胞体外培养方式从二维向三维球状改变,其耐药性会成倍上升。目前已经有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在利用我们的这种新型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开展相关的研究。这种三维细胞球和细胞培养方式,更像是一种微组织(Micro Tissue)培养技术,在未来,它还将用于药物的高效筛选、个性化用药和治疗药物的选择、细胞移植治疗、荷瘤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等方面。
生物探索:那您对“3D culture”的有一些什么愿景?
赵鹏:我们希望在体外细胞培养这个基础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并最终将该技术手段拓展应用到药物筛选、细胞移植、动物模型构建等更多的领域。毕竟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的方式已经沿用了很多年,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小小的变革,为细胞体外培养提供一种更为真实、接近细胞在体的方式和行为,以弥合现有方式的不足和缺陷。
生物探索:那您的公司除了专注于“3D culture”,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产品?
赵鹏:目前主要专注于两类即将上市的产品,一类是刚刚介绍的直接与生命领域相关的“3D culture”技术产品,还有即将投放市场的人工合成非病毒高效细胞转染试剂,这个产品可以替代目前构建iPS细胞用到的慢病毒载体,对将来iPS技术走向临床应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类是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是一次性使用的医用导管类耗材产品。我们开发了一项平台技术,可以在医用导管表面形成一层特殊涂层,该涂层可以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粪链球菌等多种细菌的沉积和粘附,防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因为有相关的研究报导,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细菌产生耐药性和一起一些长期慢性感染疾病的罪魁祸首。医用导管有了这层涂层,可以有效减少因细菌附着而在临床上出现的细菌逆行感染等问题,相关的技术公司已经申请了专利,产品也通过了权威第三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生物探索:站在一个初创型企业的角度来看,您眼中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赵鹏:在我看来,初创企业在进行首次融资都会比较困难,因为一个好的技术都是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和试验沉淀而成的,当这项技术可以进行产品化时候需要注意时效性,技术成熟了应该把握时机进行商品化。另一方面在选择投资者的时候也要比较慎重,因为投资者的理念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可能与我们技术所有人的想法一致,有的却与我们理念存在冲突。如果投资者选得不好的话,在产品上市前,可能很多时间都会被浪费在协调投资人与股东间的冲突和矛盾上,而不是提高技术进行生产上,这对于我们创新型企业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生物探索:站在融资者的角度,您心目中理想的投资人是什么样的?
赵鹏:我比较期望的投资人是一方面比较了解我们的技术和团队,另一方面具有一致的目标,或者说兴趣相投,这样比较好沟通,譬如出现一些相左的观点和意见时,我们能心平气和地坐在桌子上交流、沟通,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免“负能量”对我们团队人员的不利影响,二来使我们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技术,而不是在一些无谓的琐事上带来争吵和麻烦。
生物探索:您和您的团队对企业3-5年有一个什么样的愿景和规划?
赵鹏:就目前而言,我们主要是紧跟国家的一些政策申报一些产品;对于未来的长期规划,当然是在合适的时间节点取得相关认证,打开销路,保护知识产权。最关键是初创企业处在生存和发展期,与其制定梦想,不如脚踏实地。简而言之,就是“着眼于未来,立足于现在”。
生物探索:目前正在召开的“两会”有没有释放出一些生物医药产业的风向标?
赵鹏:我仔细研读了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主要是关注于一些注册法规。从报告上看,国家的风向标可能在今年6月份左右会放宽一些行政审批程序。两会中的“简政放权”,简化行政审批制度必然会带来整个社会的一个创业热潮和激情。但是对于医药行业,它毕竟是人命关天的行业,不管是从欧美还是其他国家来看,监管依然是必须的,在注册办法上可能会有一个生产许可证、产品注册证,两证分开管理的新办法和趋势,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该领域的企业一些低水平重复的建设,更加利于一些持有新技术的团队和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创新技术和产品转化的进程。
生物探索:最后一个问题,参加这次“学在沙湖”训练营对您自己和企业将会带来何种影响?
赵鹏:“学在沙湖”训练营是一个很好的推荐平台,站在我们初创企业的角度上,企业在技术方面基础扎实,但缺乏投融资经验。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将自己的产品和技术介绍出去,让更多的同行、投资人了解产品,是一个比较好的推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