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末,武汉大学时隔8年,再次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时光如白驹过隙,或许很多人仍然记得,8年前,武汉大学曾发出公告,首次面向全球以高年薪招聘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年薪根据自身条件在5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之间,校方同时提供优良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彼时,远在太平洋彼岸,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及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联合免疫学系副教授舒红兵接到朋友特地送来的、一份刊有武汉大学招聘公告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后,他的一颗心再也按捺不住,立即着手报名,准备应聘。
事隔8年,舒红兵称仍然记得当年面试会的盛况。可容纳三四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当38岁的舒红兵手拎一个黑色公文包上台时,台下的很多师生都带着些许疑问的目光,因为看起来,他好似一个普普通通的研究生,然而,当他回答完6位面试官的所有提问时,台下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2005年9月,舒红兵回国,正式成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全职院长。如今8年过去了,生命科学学院的各项工作都在大步迈进,而为何武大再次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原因是舒红兵,这位全国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已于今年9月被任命为武汉大学副校长。
“我对武汉大学什么也不了解,从来没有来过武汉,也不认识武汉大学任何一个人。当时我希望有一个平台来做一些事情,正好有这样一个位置,是我实现抱负的平台。武大吸引我并不是武大有多强有多美,而是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舒红兵谈到当年来武大任职的感受,同时,他期待自己在新的平台上能为武大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珞珈山上首挂帅
“从小到大,我从未做过带‘长’的工作。”他笑着说,第一次挂帅,就是院长。“我第一次踏上了这人杰地灵的荆楚大地,来到这有着光荣历史的江城武汉,走进了此前完全陌生的百年名校武汉大学,开始了我人生中一段新的奋斗历程,只为着尽己之能,报效国家的信念。”
舒红兵1967年生于重庆荣昌县的一个偏远农村,直到上大学时,村里才通了电。在他9岁那年,因为一次医疗事故,母亲撒手人寰。也许正是如此,在他的心灵深处,暗暗许下要用知识造福人类生命健康的诺言。
读高中时,家徒四壁的舒红兵买不起鞋,只好捡来两只不一样的拖鞋,走进课堂。被别人嘲笑后,他索性开始赤脚求学。家境贫寒的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国家发放的每个月两三元的补助金。
不仅条件艰苦,他的入学成绩是全班倒数第二,也是他必须正视的现实。高一的第一学期,他就有两科不及格,化学只考了6分,别人读过3年的英语他得从字母学起。舒红兵拿出不服输的劲头,寒窗苦读,三年后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生物系。
四年后,舒红兵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细胞研究室,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他走出国门,第一份工作是以技术劳工签证的方式受雇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做研究助理。他回忆:当年身上只带了20美金,若被解雇连回国的机票都买不起。当时的实验室主任Gary Nabel曾对他说: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一个星期工作7天,每天15小时。压力转化为动力,他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从事研究,每天争分夺秒地搞科研。
工作两年后,舒红兵申请到美国埃默里大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尽管对研究方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好强的性格使他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到课题研究上,甚至主动“Push the boss”,有时会因为与导师讨论得过于激烈,被错认为在“争吵”。当时导师一共订了《科学》《自然》《细胞》3本科技期刊,舒红兵如饥似渴地希望了解生命科学的最新前沿,每周都会守候投递员的到来,争取抢先看到杂志。后来这一细节还被导师在给他的推荐信中写到。
两年十个月,舒红兵创造了埃默里大学最短时间拿到博士学位的纪录。完成博士学位后,舒红兵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V。 Goeddel 读博士后。1998年,舒红兵开始在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和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联合免疫学系当助理教授和副教授。他逐渐开始独立地塑造属于自己的实验室风格,成功申请多项科研项目,包括3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R01项目。他在异国的土地上完成了破蛹成蝶的嬗变。
尽管舒红兵在美国15年,但他并未加入美国国籍。在他的心中,有一片魂牵梦萦的热土,一个念念不忘的故乡。舒红兵说,“是国家和人民帮助我渡过了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光,更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让我从一个几乎走投无路的山村少年,变成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
他告诉自己,“总有一天要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报答党和国家以及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
1999年,舒红兵32岁,他终于回到了祖国,成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长江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之一。但是,当时他还没有全职投入北大的科研工作,他希望借助美国的研究条件和平台,促进国内科研加速发展。
但是,在他的心中,全职回国始终是一个难以割舍的梦想。2005年的一天,在美国同一个实验室的博士后拿着《人民日报》海外版对舒红兵说,“武汉大学在招聘院长,你不是一直想要全职回国吗?”舒红兵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立即着手报名,准备应聘。
“永久牌”亮剑改革
2005年9月,舒红兵到任后,在学院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一位老教授问他,“你是‘飞鸽牌’,还是‘永久牌’?”舒红兵明白,发问者是担心他在这里干不长久,因为当时他已是美国犹太医学研究中心的副教授,有自己的项目和不菲的科研经费。国内生物学领域引进人才时,也存在两边兼顾、无法全身心投入的情况。“放心,我是武汉大学的‘永久牌’。”他斩钉截铁的回答,打消了众人心中的疑虑。
当时的学院,学科发展不平衡,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各项工作都存在很大困难。在这时要挑起大梁,家人和朋友都不看好,甚至有人断言他“顶多干一年”。但舒红兵带着一股执着的热情,来到了珞珈山。“我就不信自己干不好。”
为了安心扎根武大,舒红兵立刻在武汉安家,甚至动员当时还在美国读博士的女朋友中断学业,提前回国。
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跑遍学院上上下下,拉着教师、职工、学生聊天摸底。渐渐地,一幅改革画卷在他心中悄然铺开。“到任的第一天晚上,我来到生命科学学院大楼,从一楼到六楼转了一圈,我就是想看看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在做什么,结果,我看到有的同学在聊天、嗑瓜子、谈恋爱,而真正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很少。”
立院兴院,首先要树正气,舒红兵下定决心,制定和履行“铁规”“戒律”。在他的倡议下,生命科学学院在全校率先成立“教授委员会”,倡导民主办学理念。在党政联席会授权范围内,凡涉及学院改革和发展的大事,如人才引进、专项经费使用、学科布局规划、大型仪器设备购买、职称评定,以及学院未来发展规划等等,都需要教授委员会讨论决策。
除此之外,“广开渠道引人才”、“坚持原则不退让”……都是舒红兵坚持的改革之路。
然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各种牢骚话不时钻进他的耳朵;更有甚者,冲到他办公室,拍桌子,摔杯子……舒红兵仿佛掉进麻烦的漩涡,他曾问过自己,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但咬咬牙,他都坚持下来了。“我决定的事情,永远不会回头,哪怕碰得头破血流。”
“舒红兵说话很直。”这是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上任之初,他就炮轰学术造假之风,提出学术不端“零容忍”;第一次学科讨论会上,他没有唱赞歌,而是细数武大生科的种种差距与不足;各种场合,他都明确指出,做学问要大气,你们的竞争对手,不是身边人而是全世界!
生命科学是关于人类疾病健康、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但以前学院只有病毒学和植物学比较强,要想在主流领域竞争,必须引进新的人才。8年来,学院由2个系扩展到6个系,建立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了20多名年轻教授,最年轻的不到30岁,绝大部分从事的研究与疾病健康相关。“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了狭窄的学科结构。”舒红兵说。
作为首席科学家,舒红兵主持了武汉大学理科第一个973项目,发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汉大学影响因子最高的3篇研究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被同行广泛引用。他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将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届杰出成就奖收入囊中。
而生命科学学院扫清了制约学科发展的障碍,学院科研水平和经费大幅度增长。“最让我欣慰的是,这里的文化、这里的氛围,都已经焕然一新。我相信,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定会沿着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不断前行。”
“好导师”续写传奇
2011年冬,在武汉大学研究生网络投票评选十大“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活动中,舒红兵高票获选。评选组委会在给舒红兵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您是学者更是智者。学术领航,争做一流;赤子之心,运驰伟力。曾经欧美的留学生,如今武大的顶梁柱,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您踌躇满志,只为一个深沉而热烈的信仰……”
舒红兵将这一奖杯放在办公室显眼处。在所获得的荣誉中,这是他最喜欢也最看重的奖项之一。“因为这是学生们投票评出来的。是他们成就了我,他们是我人生与事业的一部分,是我事业的延续。”
“为学先要学会为人。踏踏实实做人,才能够认认真真做学问。”舒红兵是良师,亦是严师。他总是告诉想报考他研究生的学生,如果有下列情形,不要进他的实验室:无理想和抱负;不诚实;懒惰或不能自觉工作;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无恒心和毅力;心胸狭隘、自私自利、没有忠诚或集体荣誉感;对本实验室的研究不感兴趣;不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人云亦云,无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德才和意志,舒红兵总是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鼓舞他们,“在学术面前,如果你不懂,就要不耻下问,研究生无面子可言”;“你可能不聪明,但你不能不努力,不能不坚持”;“凡事要去‘挣’,而不是‘争’”……
师者,言传身教而育人。在舒红兵看来,身教重于言传。8年来,舒红兵无论行政工作多忙,都坚持亲自带研究生。实验上,舒红兵有时还亲自带领学生操作。有一次需要做一个同位素实验,几天后都未收到学生关于实验的任何反馈。舒红兵明白,学生们对同位素的放射性有畏惧心理。于是,他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同位素实验室,亲自示范同位素实验的操作,不到两天就完成实验。“我们这才知道,只要防护得当,仔细操作,同位素也没什么可怕。”从硕士阶段就师从舒红兵的李姝说。
“舒老师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那一个,节假日也照常工作。”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日长月久,学生们受他影响,整个团队形成了踏实勤勉的作风。
“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对科学工作者来说是莫大的幸福。我们应该进一步坚定为国奉献的理想信念,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国家提供的科研和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从山村走出、从美国归来,舒红兵怀揣理想与信念,走进武大,融入武大,并影响着武大,在珞珈山上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