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平:把自己当成科研的“小白鼠”

2013-08-09 16:12 · 赵立平

上海交通大学——完美(中国)微生态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在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揭牌成立。当中心主任赵立平迈着轻松的步子走上讲坛致辞时,掌声四起。与会者赞叹的是,他的身材由原先的超重肥胖,经过自己所做的肠道菌群调理,现已完全恢复了“苗条”。

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完美(中国)微生态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在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揭牌成立。当中心主任赵立平迈着轻松的步子走上讲坛致辞时,掌声四起。与会者赞叹的是,他的身材由原先的超重肥胖,经过自己所做的肠道菌群调理,现已完全恢复了“苗条”。


“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如今的赵立平虽说已50开外,腹部却没有隆起的肚腩。173厘米的个头,体重控制在72公斤左右,可谓匀称得体。谁能想到,原先他是个腰围115厘米、体重90多公斤、满身赘肉的大胖子。

肥胖了,赵立平开始琢磨怎样减肥。他试过节食和跑步,也翻遍了中外人士编撰的减肥书,最终发现低卡路里饮食和积极锻炼对他几乎没有用处。

2004年,研究人体内微生物菌群与健康关系的赵立平读到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家杰夫戈登的一篇论文,说他们在小鼠实验中发现了肥胖跟肠道微生物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可以在我身上验证一下呢?”赵立平决定先把自己当成科研的“小白鼠”。

2005年,赵立平根据中医理念,首先改变食谱,多吃全谷类主食以及海带、芥蓝、山药、苦瓜等蔬菜,在两年内让体重减轻了20多公斤,其血压、心率和胆固醇水平也降到正常范围。与此同时,他持续监测自己的肠道微生物,发现有一种具备抗炎特性的细菌明显增加,从最初基本找不到,渐渐占到了肠道细菌总数的14.5%。

2010年9月,赵立平应邀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人类微生物组大会。美国华盛顿大学基因组研究所副主任乔治•温斯托克评价说:“赵立平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是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客观的、科学的方式来呈现他的研究发现。”2012年6月,连同瘦身前后的对比照片,美国《科学》杂志以《我和我的微生物组》为题,刊文讲述了赵立平将中医药和肠道微生物研究相结合来对抗肥胖的故事。一位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不仅因为他的研究领域正符合当期杂志的封面主题——微生物组学,更因为他勇于把自己当成“小白鼠”的献身精神。

发现肥胖的一种致病菌

赵立平拿自己做实验后,于2009年在山西太原开始了首次临床实验,很快召集了123名单纯性肥胖的志愿者,结果93%完成实验的参与者体重减轻约7公斤,同时肠道中的产毒细菌减少,有益菌增多。

赵立平还选择了一名体重175公斤的男性胖友,试图从他身上探索肥胖的致病菌。在进行营养干预前,这名肥胖者肠道内最优势的菌群是阴沟肠杆菌。但干预4周后,这种细菌几乎检测不到了。赵立平怀疑阴沟肠杆菌可能就是引发这名患者炎症和代谢紊乱的元凶,便将这种细菌从他的肠道里分离出来,接种到无菌鼠体内,同时喂以高脂饲料,结果证实了阴沟肠杆菌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可导致肥胖与代谢紊乱的肠道细菌。

这项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它为鉴定更多的参与肥胖和代谢紊乱发生、发展的肠道细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建立起一种新的肥胖模型,可用于药物筛选、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等诸多方面。赵立平团队有关细菌导致肥胖的研究论文于2012年12月13日在世界微生物生态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上发表,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脑子里装的全都是“肠道菌群”

人体内90%的细胞是共生微生物的细胞。共生细菌大部分生活在肠道里,重量大约为1.5千克。关键问题是,这些细菌的代谢物会进入人的血液,影响人的健康。

今年7月16日,赵立平团队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刘勇团队、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赵国屏团队,历时4年时间合作完成的一项“终身节食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研究显示,终身节食的小鼠能带来健康与长寿,为中国传统养生观念之一的“饭吃七分饱”作了科学佐证,也为在人群中开展健康膳食干预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在取得“终身节食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基础研究成果后,赵立平团队下一步将开展临床实验,在人群中开展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膳食干预研究,期望获得个体肠道菌群的结构、菌群是否产生毒素、毒素是否影响健康等方面的数据,通过调节饮食个性化地改善每个人的健康水平。同时,进一步探索营养如何通过改变肠道菌群从而影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赵立平说:“现在,我脑子里装的全都是‘肠道菌群’。心无旁骛地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成了我最大的快乐!”瘦身成功后的赵立平,依然保持着多吃全粮、多吃素、少吃肉、七分饱的习惯。他在他发出的每一封电子邮件的末尾都写有这样一句话:“身材匀称,饮食适度,活得长寿,走得迅速。”他用这16个字来提醒自己,也勉励同仁和他的学生。